汕頭市澄海區(qū)人民檢察院
刑事抗訴書
汕澄檢公訴訴刑抗〔2019〕6號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人民法院以(2018)粵0515刑初529號刑事判決書,對被告人陳某甲、陳某乙、張某甲、陳某丙、李某甲、許某某、林某丁、李某乙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一案判決如下:被告人陳某甲犯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被告人陳某乙犯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被告人張某甲犯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決有期徒刑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被告人陳某丙犯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決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被告人李某甲犯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決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被告人許某某犯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判決有期徒刑九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三千元;被告人林某丁犯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免于刑事處罰;被告人李某乙犯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免于刑事處罰。本院依法審查后認為,該判決認定被告人陳某甲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14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認定被告人陳某乙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2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認定被告人張某甲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6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均屬于認定事實及采信證據(jù)確有錯誤,量刑明顯不當,理由如下:?
一、判決認定被告人陳某甲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14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屬于認定事實及采信證據(jù)錯誤,導致量刑明顯不當。
(一)本案確有確實、充分的證據(jù)證實被告人陳某甲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猴子59只,而判決只認定查扣到案并鑒定的14只猴子為犯罪數(shù)量,是錯誤的。
1.根據(jù)同案被告人陳某丙、李某甲的供述,同案人蔡某某、鄧某某的供述,可以證實被告人陳某甲在案發(fā)期間分五批收購了59只猴子:?①2017年3月份,被告人陳某甲先后兩次向同案人鄧某某非法收購了7只猴子;?②2017年5月16日,被告人陳某甲從廣西非法收購了8只猴子;?③2017年7月6日,被告人陳某甲在深圳向一女子非法收購了10只猴子;?④2017年7月18日,被告人陳某甲在深圳向一女子非法收購了15只猴子;?⑤2017年8月9日,被告人陳某甲從外地非法收購19只猴子。上述事實,有被告人張某甲、同案人劉某丁的供述、證人余某某、盧某某的證言以及微信轉賬記錄部分予以印證,同案被告人、同案人、證人的供述、證言能夠相互印證,足以證實被告人陳某甲在案發(fā)期間非法收購59只猴子的犯罪事實。
2.該判決認定被告人陳某甲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犯罪數(shù)量所采用的證據(jù)認定標準與原審法院對該案系列案同案人的證據(jù)認定標準不同,屬于同案不同判,不利于打擊危害野生動物犯罪行為,有悖平等適用、公平公正處理原則。
①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條的規(guī)定:對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該案系列案同案人張某乙、王某甲、林某某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以及同案人劉某丁、蔡某某、謝某某、辛某某、陳某丁、王某丙、王某乙斌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均已經原審法院依法判決,采用的證據(jù)認定標準均是不論涉案的野生動物猴子是否已經查扣,有證據(jù)證實非法收購、出售的猴子數(shù)量多少只就認定多少只,而本案采用的是以實際查扣的野生動物猴子的數(shù)量作為唯一證據(jù)認定標準,同一法院采用不同的證據(jù)認定標準,采信證據(jù)錯誤,違背了平等適用刑法的原則。②猴子是種類物,根據(jù)《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規(guī)定,猴子均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以上,而本案多名同案被告人、同案人均證實被告人陳某甲所非法收購、出售的野生動物均是猴子,與查扣到的猴子外觀、形態(tài)均是一致,從被告人陳某甲各批次非法收購的猴子中均有部分查扣到案,經鑒定均是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因此在認定犯罪數(shù)量時應當采用有證據(jù)證實非法收購、出售的猴子數(shù)量多少就認定多少,而不能僅僅以查扣猴子的數(shù)量作為認定犯罪數(shù)量的唯一證據(jù)標準。③該系列案有多名涉案人員案發(fā)后主動攜帶所非法收購的猴子到案接受處理,按照本案原審法院的證據(jù)認定標準就可以認定為構成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而對于部分涉案人員到案后供述猴子丟失了或死亡了,按照本案原審法院的證據(jù)認定標準實物沒有查扣到就不能認定構成犯罪,顯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不利于打擊危害野生動物犯罪行為。
(二)該判決認定被告人陳某甲構成自首,并大幅度減輕被告人陳某甲的量刑幅度,量刑明顯不當。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的規(guī)定:對于自首情節(jié),綜合考慮自首的動機、時間、方式、罪行輕重、如實供述罪行的程度及悔罪表現(xiàn)等情況,可以減少基準刑的40%以下。被告人陳某甲雖是案發(fā)后主動投案,但其到案后拒不供述犯罪事實,在偵查、審查起訴期間拒不交代犯罪行為,直到審判階段開庭時,被告人陳某甲表示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承認,但辯解其非法收購、出售的猴子沒有起訴書所指控的數(shù)量那么多,對其他猴子的去向也拒不供述,辯解是被其放養(yǎng),完全不符合客觀事實。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綜合考慮被告人陳某甲供述犯罪事實的時間、供述的程度及悔罪表現(xiàn),被告人陳某甲是直到開庭時才供述部分犯罪事實,且其供認不徹底,拒不供述未查扣在案的猴子的去向,造成本案大部分保護動物猴子無法追回,沒有明顯的悔罪態(tài)度,對于本院指控的犯罪事實,只能認定被告人陳某甲部分自首,而原審法院對被告人陳某甲因具有自首情節(jié)而減輕處罰的幅度幾乎達到50%,明顯超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的規(guī)定,導致對被告人陳某甲的量刑明顯不當。
二、該判決認定被告人陳某乙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2只,認定被告人張某甲參與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6只,屬于認定事實及采信證據(jù)確有錯誤,導致對被告人陳某乙、張某甲量刑明顯不當。
1.在案證據(jù)證實被告人陳某乙向被告人陳某甲購買了5只猴子,而原審法院判決采用有別于該系列案同案人的證據(jù)認定標準,只認定被告人陳某乙向被告人陳某甲購買了2只猴子,判決認定的事實及采信證據(jù)錯誤,導致對被告人陳某乙量刑明顯不當。
被告人陳某乙到案供述向被告人陳某甲購買了5只猴子,這與被告人李某甲的供述及被告人陳某甲開庭時的供述基本一致,能夠相互印證,足以證實被告人陳某乙向被告人陳某甲購買5只猴子的犯罪事實。而該判決僅以查扣野生動物猴子的數(shù)量作為唯一的證據(jù)認定標準,認定被告人陳某乙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數(shù)量是2只,這樣的證據(jù)認定標準顯然是錯誤的,同一法院對同類案件采用不同的證據(jù)認定標準,采信證據(jù)錯誤,違背了平等適用刑法的原則,致使對被告人陳某乙非法收購、出售野生動物動物的犯罪數(shù)量認定出現(xiàn)錯誤,導致對被告人陳某乙量刑明顯不當。
2.在案證據(jù)證實被告人張某甲為被告人陳某甲寄養(yǎng)15只猴子,而原審法院判決采用有別于該系列案同案人的證據(jù)認定標準,只認定被告人張某甲為被告人陳某甲寄養(yǎng)6只猴子,判決認定的事實及采信證據(jù)確有錯誤,導致對被告人張某甲桂量刑明顯不當。
被告人張某甲到案供述分兩批為被告人陳某甲寄養(yǎng)了15只猴子,這與被告人李某甲的供述及被告人陳某甲開庭時的供述基本一致,能夠相互印證,足以證實被告人張某甲為被告人陳某甲寄養(yǎng)15只猴子的犯罪事實。而該判決僅以查扣野生動物猴子的數(shù)量作為唯一的證據(jù)認定標準,從而認定被告人張某甲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數(shù)量是6只,這樣的證據(jù)認定標準顯然是錯誤的,同一法院對同類案件采用不同的證據(jù)認定標準,采信證據(jù)錯誤,違背了平等適用刑法的原則,致使對被告人張某甲非法出售野生動物的犯罪數(shù)量認定出現(xiàn)錯誤,導致對被告人張某甲量刑明顯不當。
綜上所述,本院認為,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人民法院以(2018)粵0515刑初529號刑事判決書,認定被告人陳某甲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14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六個月;認定被告人陳某乙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2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認定被告人張某甲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獼猴6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均屬于認定事實及采信證據(jù)確有錯誤,導致量刑明顯不當,判決確有錯誤。為維護司法公正,準確懲治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二百三十二條之規(guī)定,特提出抗訴,請依法判處。?
此致?
廣東省汕頭市中級人民法院?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人民檢察院?
2019年8月26日???????
附注:被告人陳某甲、陳某乙、張某甲現(xiàn)羈押于汕頭市看守所。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