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珙縣人民檢察院
刑事抗訴書
珙檢訴刑抗〔2020〕1號
珙縣人民法院以(2020)川1526刑初27號刑事判決書對被告人王某某涉嫌尋釁滋事罪一案判決:被告人王某某犯強奸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本院依法審查后認為,該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理由如下:
一、證據認定和采信錯誤導致認定事實錯誤
(一)證據認定和采信錯誤
1.對被告人王某某通過學校老師轉交給被害人張某某(女,14歲)信件的證實內容認定錯誤。該信件內容為“你好,現在所有照片已清洗出來,先給你一份,很美很漂亮,其他照片也很清楚,放假那天答復我,今天星期三,明天放假,你知道時間,否則后天很多人就會收到,不開玩笑,過時不候”,信件中未提及要求“被害人繼續(xù)見面發(fā)生性關系”,也得不出被告人王某某威脅被害人繼續(xù)見面的目的是發(fā)生性關系的結論。
2.對被告人王某某與被害人張某某微信聊天記錄的證實內容認定錯誤。在案證據表明,二人最后一次發(fā)生性關系的時間為2019年5月25日,添加微信的時間為2019年5月26日21時26分許,被告人王某某對被害人的威脅、恐嚇語言均發(fā)生在5月26日21時26分之后,而非判決認定的“2019年5月21日至5月26日”期間。
3.對被告人王某某與被害人張某某的三個同學QQ聊天記錄的證實內容采信不全。被告人王某某與被害人的三個同學熊某某、王某某、孫某的QQ聊天記錄中,除了判決認定的證實發(fā)送“二人發(fā)生性關系的視頻和聊天截屏”外,還有很多對被害人進行侮辱、辱罵的內容未作認定,包括反復辱罵被害人是“婊子”、“賤人”、“爛貨”等內容。
(二)認定事實錯誤
1.在認定事實中,將被告人王某某威脅、恐嚇被害人張某某的目的歸結為“為了繼續(xù)與張某某發(fā)生性關系”、“要求張某某繼續(xù)與其見面發(fā)生性關系”,屬認定事實錯誤,在案證據不能證實和得出該結論。
2.在認定事實中,遺漏了被告人王某某多次對被害人張某某進行侮辱、辱罵事實的認定。如上所述,該事實除了有被告人王某某與熊某某、王某某、孫某的QQ聊天記錄證實外,還有該三名證人的證言佐證,足以認定。
二、定性錯誤導致適用法律錯誤
判決認定“在被害人張某某不愿意與被告人王某某繼續(xù)見面發(fā)生性關系并提出分手后,被告人王某某通過QQ聊天和將被害人張某某的裸照、二人發(fā)生性關系的視頻發(fā)給張某某的同學及讓張某某老師轉交恐嚇信件等方式威脅、恐嚇被害人張某某,足以證明被告人王某某無視國家法律,違背婦女意志,意欲強行與被害人張某某發(fā)生性關系,其行為已構成強奸罪”,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對被告人王某某作出判決,屬對案件定性錯誤,導致適用法律錯誤,理由是:
1.被告人王某某主觀上不具有強行與被害人發(fā)生性關系的故意。
被告人王某某2019年7月19日的供述與辯解中(證據卷一P18-24頁),明確表示“我就是想逼她跟我見面,欺騙我的感情,有點不甘心,生氣她跟我在一起時還跟其他人亂搞關系,她一直不理我,我生氣才這樣威脅她,想讓她出來跟我見面,想和她繼續(xù)下去。我最開始都是將視頻和照片發(fā)給她本人,但她還是不理我,我就生氣威脅她說‘既然你想出名,我就成全你’,接著我就將自己和她做愛的視頻、裸照發(fā)給了她三個同學,并寫信去學校威脅她”,該供述內容與二人之間的微信聊天記錄、QQ聊天記錄能夠相互印證,充分證實被告人王某某對被害人張某某實施辱罵、威脅、恐嚇的目的,是為了繼續(xù)同被害人保持不正當男女關系和敗壞被害人的名聲,而不是為了強行與被害人發(fā)生性關系。
2.被告人王某某客觀上未著手實施違背被害人意志,使用暴力、脅迫手段,強行與被害人發(fā)生性關系的行為。
強奸罪,侵犯的客體為婦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客觀方面表現為違背婦女意志,采取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行與婦女發(fā)生性交的行為。所謂“脅迫手段”,是指對被害婦女進行威脅、恫嚇,達到精神上的強制,使婦女不敢反抗的手段。脅迫的核心是足以引起被害婦女的恐懼心理,使之不敢反抗,從而實現強行奸淫的意圖。該案中,被告人王某某雖有脅迫行為,但并不具有奸淫被害人的意圖,且其脅迫手段并未當面實施,也未對被害人形成實際控制和現實威脅,被害人完全可以選擇報警、不出來見面等方式進行反抗。
三、對犯罪形態(tài)認定錯誤
判決認定“被告人王某某的犯罪行為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系犯罪未遂”錯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三條的規(guī)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沒有完成犯罪的行為狀態(tài)。成立犯罪未遂的首要條件是犯罪分子已經著手實行犯罪,要求犯罪分子著手實行的行為必須實際接觸或者接近犯罪對象、對犯罪的對象造成了直接威脅、能夠直接引起危害后果的發(fā)生和能表現其犯罪的意圖。在該案中,被害人王某某從未表達過奸淫被害人的意圖,并未與被害人實際接觸,也未對被害人造成直接威脅,雙方在未實際見面的情況下,不可能直接引起強奸犯罪危害后果的發(fā)生。即使認定被告人王某某有強行與被害人發(fā)生性關系的意圖,也還處于單純表達自己犯罪意圖的“隔空對話”階段,是實施犯罪行為以前的犯意表示,而非已著手實行犯罪。因此,判決認定為犯罪未遂是錯誤的。
四、被告人王某某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應當依法改判
尋釁滋事罪侵犯的客體為社會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場所秩序和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共同準則,是一種蔑視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向整個社會挑戰(zhàn)的危害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客觀方面表現為無事生非,起哄搗亂,無理取鬧,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橫行霸道,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
被告人王某某出于不良動機,多次辱罵、恐嚇未成年人,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情節(jié)惡劣,破壞社會秩序,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尋釁滋事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判決認定被告人王某某構成強奸罪確屬定性錯誤和適用法律錯誤,應當依法改判。理由是:
1.被告人王某某在未成年被害人不愿繼續(xù)與其保持不正當男女關系后,公然藐視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通過散布被害人隱私,對被害人實施辱罵、脅迫、恐嚇,以滿足其不良的、扭曲的心理,主觀上具有借故生非、無理取鬧、發(fā)泄不滿情緒、打擊報復被害人的作案動機和犯罪故意,同時也影響當地村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和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嚴重侵犯了社會公共秩序,符合尋釁滋事犯罪的主觀和客體構成要件。
2.被告人王某某在客觀上實施了多次對還是在校學生的未成年被害人進行辱罵、恐嚇的行為,嚴重影響了被害人的生活學習,并且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該事實有QQ聊天記錄、微信聊天記錄等客觀證據和被害人陳述、被害人所在家庭、學校、村組等十余人的證言證實,足以認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第(一)、(三)、(五)項的規(guī)定,不論是從作案次數,還是從犯罪對象以及造成的嚴重后果等方面評價,均屬已經達到“情節(jié)惡劣”的嚴重程度,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符合尋釁滋事犯罪的客觀構成要件,構成了尋釁滋事犯罪。
3.被告人王某某通過向多人發(fā)送手機QQ信息、微信信息等形式對被害人實施辱罵、恐嚇,屬于利用信息網絡辱罵、恐嚇被害人,如上所述也已經達到了情節(jié)惡劣的范疇,嚴重破壞了社會秩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應當以尋釁滋事罪追究刑事責任。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三款雖規(guī)定“行為人因婚戀、家庭、鄰里、債務等糾紛,實施毆打、辱罵、恐嚇他人行為的,一般不認定為‘尋釁滋事’”,但該案中,被告人王某某是一個有家庭、有子女的年滿四十周歲的成年人,被害人是一個尚在學校讀書的年僅十四周歲的未成年學生,在案證據充分證實二人之間是不正當的男女關系,而非婚戀關系,也非家庭、鄰里、債務等關系,應當排除該條款的適用。
5.被告人王某某在對被害人實施辱罵、恐嚇的尋釁滋事犯罪過程中,有敗壞被害人名譽的侮辱行為,屬于一個行為同時觸犯兩個罪名,按照“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處罰原則,應當以尋釁滋事罪論處。
綜上所述,珙縣人民法院(2020)川1526刑初27號刑事判決書在證據認定和采信、事實認定、案件定性、適用法律等方面確有錯誤,被告人王某某的行為依法構成尋釁滋事罪,為維護司法公正,準確懲治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八條的規(guī)定,特提出抗訴,請依法判處。
此致
宜賓市中級人民法院
珙縣人民檢察院
2020年8月5日
附件:
????1.被告人王某某現羈押于珙縣看守所。
2.案卷材料和證據7冊,光盤11張。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