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倪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農(nóng)民,住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上訴人(原審原告):魏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農(nóng)民,住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龍濤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住所地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圍場鎮(zhèn)橋北街(庫區(qū)胡同)。法定代表人:劉玉華,董事長。委托訴訟代理人:郭寶玉,河北泓鵬律師事務所律師。委托訴訟代理人:祁國良,男,該公司員工。
上訴人倪某、魏某某因與被上訴人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龍濤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濤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不服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2018)冀0828民初601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8年6月22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倪某、魏某某,被上訴人龍濤公司委托訴訟代理人郭寶玉、祁國良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倪某、魏某某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支持上訴人一審訴訟請求。事實和理由:一、本案基本事實:2011年1月14日,二上訴人以2300.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購買了被上訴人開發(fā)建設的位于圍場鎮(zhèn)龍濤二期第10號樓3單元601室,當時合同約定面積104.06平方米。雙方簽訂的龍濤二期(A103601)住宅樓買賣合同第五條第二款明確約定:“商品房交付后,產(chǎn)權登記面積與合同約定面積發(fā)生差異,雙方約定按產(chǎn)權登記面積進行計算,實行多退少補的方法計算房價款?!倍显V人全部交付的合同約定應給付的房價款,此后一直到2015年11月10日,才辦理下來房產(chǎn)證,房產(chǎn)證注明:建筑面積72.82平方米,按房產(chǎn)證登記面積與合同約定面積相差31.24平方米,為此,二上訴人依據(jù)合同約定,要求被上訴人返還房價款71852.00元并給付利息25041.13元。二、一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所作出的判決是錯誤的。1.本案所涉的房屋,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形成買賣合同關系前后,被上訴人從未向上訴人說過閣樓的出售與其他樓層樓房出售不同,也從未強調過閣樓的面積計算不適用雙方所簽訂的住宅樓買賣合同。雙方所簽訂的合同是由被上訴人一方提供的格式合同,并且雙方所簽訂的合同中關于建筑面積按套出售還是按登記面積或合同約定面積是可以做特殊約定的,但事實上被上訴人出售給二上訴人的樓房在樓房面積的處理上明確約定按產(chǎn)權登記面積為準,并未做任何特別約定條款。因此,依據(jù)合同法自愿、平等原則,雙方自愿達成的合同,對于雙方都具有法律約束力。2.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四條及《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guī)定,雙方應按合同約定以產(chǎn)權登記面積計算房價款,多退少補。三、一審法院在認定事實上錯誤,背離了雙方所簽訂的合同。1.首先,一審法院認定閣樓為非一般意義的商品房,但事實上,被上訴人出售閣樓明知非一般意義上的商品房,對于樓房面積并沒有做出特別約定,也沒有約定閣樓出售的除外條款。被上訴人就應該嚴格履行合同約定。再者,合同約定的面積104.06平方米,如果真達到一審法院所認定的104.06平方米,產(chǎn)權登記面積為何不能做登記,顯而易見,面積并不能真實達到104.06平方米。2.一審法院認定違反公平原則,以此駁回二上訴人一審訴訟請求的依據(jù)沒有法律說服力。雙方之間所交易的住宅樓閣樓,不僅作為住宅由產(chǎn)權部門作了產(chǎn)權面積登記,而且合同也完全可以作面積計算約定,因此,被上訴人作為房屋開發(fā)商,明知出售的是閣樓,也明知閣樓面積登記與實際面積會有差異,但出售給二上訴人的樓房,仍是約定按產(chǎn)權登記面積為準,多退少補,就應當履行合同約定。龍濤公司辯稱,一、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正確,判決結果正確。本案的基本事實是:2010年上訴人在被上訴人處購買了閣樓,合同約定面積104.06平方米,每平方米價款均低于普通住宅樓600元左右,所購閣樓均為上訴人自主選擇的現(xiàn)房,2015年10月和11月縣房管所核發(fā)的房產(chǎn)證載明是建筑面積均為72.82平方米,與合同約定面積相差31.24平方米,上訴人根據(jù)此事實和住宅樓買賣合同起訴,要求以產(chǎn)權證登記的面積為準,要求返還31.24平方米的房款。一審法院在認定事實和判決結果方面均是正確的。第一、上訴人所購買的是被上訴人開發(fā)建設的龍濤住宅小區(qū)二期住宅樓的閣樓,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住宅樓,上訴人也明知自己所購的是閣樓,對該樓的結構清楚,價格相對便宜。為了便于辦理產(chǎn)權登記,根據(jù)房管部門的要求,所有閣樓購買人與其他本小區(qū)普通住宅樓買主使用了統(tǒng)一的住宅樓格式合同。第二、房管部門依據(jù)國家相關測繪規(guī)范,把涉案閣樓高度2.2米高度以下的面積未計入房證,而2.2米高度以下的面積仍然作為實際建筑面積而客觀存在,且也一直由上訴人實際使用至今。二、上訴人的上訴理由根本不能成立。第一、按合同的約定履行義務,應基于所約定的條件已經(jīng)成就。就本案而言,合同第五條第二款明確約定了“產(chǎn)權登記面積與合同約定面積發(fā)生差異,雙方約定按產(chǎn)權登記面積進行計算,實行多退少補的方法計算房價款”。該條所約定的是登記面積與合同面積發(fā)生差異,按產(chǎn)權登記面積進行計算。這條指的差異應該是實際面積確實少于合同約定面積,才適用多退少補。而本案的實際面積并不少于合同面積,只是因為2.2米高度以下的31.24平方米未記入產(chǎn)權證,而真正的104.06平方米的實際面積則一點也不少。適用本條款的條件應該是涉案閣樓實實在在的少了31.24平方米,而這個條件并未出現(xiàn),故該條款根本不適用本案。第二、一審法院所認定的上訴人住宅閣樓的面積為104.06平方米是根據(jù)事實所作出的認定,根據(jù)住宅樓買賣合同所約定的面積和縣房管所的證明,認定涉案面積實際是104.06平方米,這一認定與產(chǎn)權登記面積其實并不矛盾,產(chǎn)權登記記入的是2.2米以上高度的面積,一審法院所確認的是該閣樓的實際面積,即產(chǎn)權登記面積72.82平方米加未記入的2.2米高度以下的31.24平方米,即該閣樓的實際面積為104.06平方米。第三、本案的焦點問題,上訴人的閣樓實際面積究竟是多少,對此一審法院已經(jīng)查明是104.06平方米,而上訴人僅以產(chǎn)權登記證記載的面積為憑,按合同第五條第二款多退少補的表面約定主張返還31.24平方米的房價款而置該閣樓的實際面積并不少一分一厘的事實于不顧,這種訴求不具有合理性、合法性。一審法院判決駁回其訴請,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法院判決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退款后的31.24平方米的閣樓面積就應當屬于被上訴人,那么這部分實際存在的面積等于沒有出售給買受人,就勢必形成一處閣樓兩個所有權人的情形。上述事實和理由說明上訴人據(jù)以起訴的住宅樓買賣合同第五條第二款的約定并不適用于本案,實際面積和登記面積的差異,是由于一部分面積沒有記入產(chǎn)權登記所致,而實際面積沒有少于總面積。如此相差總面積近三分之一的情形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發(fā)生的。一審法院判決認定事實清楚,判決結果正確,請二審法院查明事實,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倪某、魏某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一、請求被告返還多收取的購樓款人民幣71852.00元,并支付自2011年6月2日至2018年1月4日止的銀行貸款利息25041.13元,合計人民幣96893.13元;二、由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用。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原告倪某與原告魏某某為夫妻關系。2011年1月14日,原告倪某以2300.00元每平米的價格購買了被告龍濤公司開發(fā)建設的位于圍場鎮(zhèn)龍濤二期第10號樓3單元601室104.06平方米樓房(此樓房為頂層閣樓,中間高,兩端低,)一處,此閣樓為現(xiàn)房。并于當日原告倪某與被告簽訂了【龍濤二期(A103601號)】《住宅樓買賣合同》。合同第五條第二款約定:“商品房交付后,產(chǎn)權登記面積與合同約定面積發(fā)生差異,雙方約定按產(chǎn)權登記面積進行計算,實行多退少補的方法計算房價款”。原告已全部繳納了購樓款。2015年11月10日,房管部門對該閣樓發(fā)放了圍房字第××號房產(chǎn)證,根據(jù)《房產(chǎn)測量規(guī)范》的相關規(guī)定,只有高度達到2.2米及以上,才可計算相應的產(chǎn)權面積,因此房產(chǎn)證注明:“房屋所有權人倪某,共有人魏某某,建筑面積為72.82平方米,樓房建成年份為2009年?!倍鴮τ谏姘笜欠扛叨任吹竭_2.2米的其他建筑面積,沒有記入房產(chǎn)證登記范圍,但此面積實際存在,且一直處于原告的實際使用和占有之中。另查明,閣樓的單價低于其他普通商品房的單價,一般每平方米低500-600.00元左右。被告在售此小區(qū)樓房時均使用的統(tǒng)一格式的售樓合同書,即不論售賣閣樓還是其他商品房均使用此統(tǒng)一格式合同。一審法院認為,一、原告倪某購買被告開發(fā)建設的龍濤住宅小區(qū)二期樓房系閣樓且為現(xiàn)房,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商品房,其在購房時明知涉案樓房系閣樓且單價相對便宜。樓房實際建筑面積并不少于104.06平方米,房產(chǎn)證登記時少了31.24平方米的面積,是因為房產(chǎn)登記時對于高度未達到2.2米的閣樓的其他建筑面積依規(guī)定不記入產(chǎn)權面積,無法進行登記。并非是該房屋的實際建筑面積減少31.24平方米,被告并沒有違法合同規(guī)定,減少了建筑面積。二、原告認為依據(jù)《住宅樓買賣合同》第五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被告應返還其部分購房款及利息違反公平性原則。閣樓的構造(房頂中間高,兩端低)與普通商品樓房存在差異(不限于房產(chǎn)證登記面積減少),所以才能便宜較多,現(xiàn)原告依據(jù)《住宅樓買賣合同》第五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仍要求返還價款,顯失公平,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于“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誠信的原則”。綜上,原告的訴訟請求證據(jù)不足,違反法律規(guī)定,本院不予支持。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六條、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百三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駁回原告倪某、魏某某的訴訟請求。二審中,當事人沒有提交新證據(jù)。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有相應的證據(jù)予以佐證,依法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上訴人倪某購買被上訴人開發(fā)建設的龍濤住宅小區(qū)二期樓房系閣樓,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商品房,且其所購房屋為現(xiàn)房,其明知涉訴閣樓的結構,并基于此按低于普通商品房的單價交納了購房款。房產(chǎn)登記時對于高度未達到2.2米的閣樓的其他建筑面積依規(guī)定不記入產(chǎn)權面積,導致房產(chǎn)證登記建筑面積為72.82平方米,比合同少了31.24平方米的面積,但并非是該房屋的實際建筑面積減少31.24平方米,樓房實際建筑面積并不少于104.06平方米。一審法院認定被上訴人未違反合同規(guī)定,未減少建筑面積,并據(jù)此判決駁回二上訴人原審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綜上所述,倪某、魏某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案件受理費2222.40元,由上訴人倪某、魏某某負擔。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周亞秋
審判員 劉 音
審判員 應春明
書記員:柳云琪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