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侯某某,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現(xiàn)住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委托訴訟代理人:王世余,河北寶慶律師事務所律師,系法律援助。被告:張家口市下花園區(qū)定方水鄉(xiāng)賈某某村村民委員會,住所地張家口市下花園區(qū)定方水鄉(xiāng)賈某某村。法定代表人:徐海鵬,系該村村主任。委托訴訟代理人:范玉彪,河北寶慶律師事務所律師。
侯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依法判令被告給付拖欠原告勞務報酬11330元。2、依法判令被告承擔訴訟費。事實與理由:原告侯某某與張志兵(已去世)系夫妻關系,張志兵生前一直在下花園區(qū)利民煤礦工作,工作過程中煤礦發(fā)生一氧化碳涌出事故,致使張志兵中毒死亡。利民煤礦給付了原告喪葬補助金、撫恤金等,但拖欠張志兵的工資11330元遲遲未給付。利民煤礦系賈某某村村辦集體企業(yè),現(xiàn)已經(jīng)關停,該煤礦出事以后所有債權債務都移交給了賈某某村委會,原告多次向村委會索要工資,均被拒絕,遂訴至法院,請求法院支持原告訴訟請求。賈某某村委會辯稱:原告起訴已超過訴訟時效,且需要提供證據(jù)證明被告拖欠原告工資的事實。原告為支持其主張?zhí)峤蛔C據(jù)如下:1、利民煤礦2001-2003年工資欠款明細表復印件、利民煤礦交接表復印件,證明利民煤礦與張志兵存在勞務合同關系,且拖欠了張志兵工資。2、(2018)冀0706民初155號庭審筆錄、李某2證言,證明原告一直主張權利,本案沒有超過訴訟時效。被告未提交證據(jù),且對原告主張的與利民煤礦間的勞務關系、村委會與利民煤礦間的財物交接事實予以認可,對工資表的復印件因無法查證,不予認可。本院依職權調(diào)取下花園區(qū)人民法院(2004)下民一初字第230號卷宗,李德新(時任賈某某村委會書記)證實利民煤礦2001-2003年工資欠款明細表復印件與原件一致。利民煤礦2001-2003年工資欠款明細表、利民煤礦交接表、李某2證人證言能夠相互印證,具有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本院予以確認。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侯某某與張志兵系夫妻關系,張志兵生前在賈某某村委會集體企業(yè)下花園區(qū)利民煤礦(以下簡稱利民煤礦)工作。2001年至2003年,利民煤礦總計拖欠張志兵工資11330元。2003年6月,利民煤礦因存在事故隱患,被下花園區(qū)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查封,停止井下一切生產(chǎn)活動。利民煤礦負責人對政府主管部門的查封置之不理,私自啟封進行井下作業(yè)。2003年10月22日,利民煤礦法定代表人李占軍與賈某某村委會主任李某1進行資產(chǎn)交接。2003年11月13日,礦井發(fā)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以下簡稱“11.13”事故),張志兵在事故中死亡。事故發(fā)生后,原告得到救濟金40000元,拖欠張志兵的工資11330元未支付。
原告侯某某與被告張家口市下花園區(qū)定方水鄉(xiāng)賈某某村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賈某某村委會)勞務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9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侯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王世余、被告賈某某村委會委托訴訟代理人范玉彪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張志兵生前在利民煤礦工作的事實,原被告雙方均無異議,應認定張志兵與利民煤礦存在勞務合同關系,在張志兵提供勞務后,利民煤礦應當支付勞務報酬。本案中,雖然原告提交的利民煤礦2001-2003年工資欠款明細表是復印件,但是本院依職權調(diào)取了下花園區(qū)人民法院(2004)下民一初字第230號卷宗,李德新證實該復印件與原件一致,因此,可以證實利民煤礦確實拖欠了張志兵11330元工資未支付?!?1.13”事故發(fā)生前,利民煤礦已經(jīng)與賈某某村委會完成資產(chǎn)交接,資產(chǎn)移交后未進行清算,故原告作為張志兵繼承人要求被告賈某某村委會向原告給付勞務報酬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關于本案是否超過訴訟時效問題。證人李某1、李某2證明多年來原告一直向被告討要拖欠的工資款,甚至2017年冬天原告還向被告主張過權利,故引起訴訟時效的中斷,訴訟時效應從最后一次催要的時間重新計算,原告的訴求未超過時效期限,因此,被告關于原告訴求已經(jīng)超過訴訟時效的抗辯,本院不予支持。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六條、第八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第一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張家口市下花園區(qū)定方水鄉(xiāng)賈某某村村民委員會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一次性給付原告侯某某工資欠款11330元。案件受理費42元,由被告負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