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仲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住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關華,上海創(chuàng)董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李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住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管友明,上海偉創(chuàng)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仲某某訴被告李某某離婚后財產(chǎn)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1月2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1月25日、3月7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3月11日至4月10日進行了評估鑒定。因案情復雜,于4月15日依法轉為普通程序,組成合議庭后于5月23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仲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王關華,被告李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管友明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仲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給付原告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德平路XXX弄XXX支弄XXX號XXX室房屋(系爭房屋,以下簡稱德平路房屋)的房款人民幣150萬元;2、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原、被告于1999年5月21日登記結婚,婚后感情尚可。2007年后,雙方因生活瑣事起爭執(zhí),感情出現(xiàn)裂痕。2011年5月,被告向浦東法院提起離婚訴訟,未獲支持。2013年6月,原告不堪被告的凌辱和暴力威脅,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不得已回到江蘇老家父母家中。直到2018年10月15日,浦東金楊路派出所的警官來到原告父母家中,告訴原告稱原、被告已經(jīng)離婚,德平路房屋已出售,已遷入兩個新戶。原告于2018年10月31日趕赴浦東法院檔案室查詢,第一次得到了(2014)浦民一(民)初字第33975號離婚的判決書。該判決書查明:“德平路房屋系2002年12月李某某父母的房屋動遷而來,2005年8月取得了房地產(chǎn)權證,產(chǎn)權登記在李某某名下。李某某稱仲某某現(xiàn)居住在該房屋內”。此都是法庭聽信李某某的一面之詞所得出,與事實不符。事實上,德平路房屋是原、被告的婚后共同財產(chǎn),理由:第一,原、被告于1999年結婚,動遷是2003年,動遷時被告兄弟二人都已經(jīng)結婚,被告母親明確表示要和被告的弟弟一起生活,故動遷公司配售安置房屋對象是被告弟弟一家及被告母親,此基本事實有住房配售單予以了證明;第二,德平路房屋是原、被告婚后共同出資購買。2002年12月17日,原告從工商銀行分別取出個人儲蓄3萬元和1.8萬元,將其中的4萬元交由被告后,被告于同日將4萬元用于支付了德平路房屋的一部分購房款。德平路房屋雖然登記在被告一人名下,但依法屬于原、被告的婚后共同財產(chǎn)。被告知道原告父母家的確切地址,卻故意誤導法院,稱原告仍居住在德平路房屋中,致使原告無法獲知離婚的任何信息。離婚判決生效后,被告以此證明其已單身,德平路房屋又登記在其一人名下,故被告將德平路房屋立即出售,被告的行為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德平路房屋的建筑面積51.66平方米,該區(qū)域同類型房屋市場均價約為6萬元/平方米,故被告需支付屬于原告的房款150萬元,請求法院判如訴請。
被告李某某辯稱,德平路房屋是拆遷被告祖?zhèn)骼戏亢蟀仓盟?,安置對象僅被告一人,原告不享有該房的任何權利,故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仲某某與被告李某某于1999年5月21日登記結婚,李某某系初婚,仲某某系再婚,雙方婚后未生育子女。
2002年12月14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濰坊西路明德里226號私房動遷,安置分得系爭德平路房屋一套和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金高路XXX弄XXX號XXX室的房屋一套(以下簡稱金高路房屋),根據(jù)簽訂的《上海市城市居住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被拆遷人為費桃扣(李某某母親),被拆遷人選擇按貨幣補償金額同等價值的產(chǎn)權房屋調換的補償安置方式,并同意與拆遷人按房地產(chǎn)市場價結算調換房屋的差價;金高路房屋的安置人口為四人:費桃扣、李紅寶、施小妹、李華(李某某弟弟一家),德平路房屋的安置人口為李某某一人。
2002年12月17日,李某某向上海上鋼物業(yè)公司支付了房屋集資款4萬元。2003年,德平路房屋取得住房配售單,房屋建筑面積為51.66平方米,房屋受配人為李某某一人。2004年,金高路房屋取得住房配售單,房屋建筑面積為88.32平方米,房屋受配人為李紅寶、施小妹、李華、費桃扣四人。2005年8月13日,李某某、李紅寶、施小妹、李華、費桃扣五人作為被拆遷當事人在《動遷安置房產(chǎn)權登記申請書》上簽名,五人對動遷安置所得房屋的產(chǎn)權分配達成協(xié)議:金高路房屋的產(chǎn)權人為:李紅寶、施小妹、李華、費桃扣,德平路房屋的產(chǎn)權人為李某某。2005年8月,德平路房屋取得房地產(chǎn)權證,產(chǎn)權登記在李某某一人名下。2005年9月,李某某將戶口從濰坊西路明德里226號遷至德平路房屋。2010年8月18日,仲某某將戶口從江蘇興化遷至德平路房屋。
2011年5月,李某某向本院提起離婚訴訟,案號:(2011)浦民一(民)初字第16753號,未獲支持。2013年5月,李某某又向本院提起離婚訴訟,因開庭時李某某未到庭該案按撤訴處理,且該案未能向仲某某送達。2014年2月,李某某再次向本院起訴要求離婚,因未能向仲某某送達,李某某申請撤訴。2014年9月,李某某第四次向本院提起離婚訴訟,案號:(2014)浦民一(民)初字第33975號,仲某某經(jīng)本院公告送達傳票傳喚未到庭,本院依法進行了缺席審理,并于2015年3月18日作出一審判決,準予李某某與仲某某離婚。因仲某某未到庭參加訴訟,無法查明夫妻共同財產(chǎn)情況,故該案對財產(chǎn)未有處理。
2017年3月17日,李某某與案外人邱某簽訂《上海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李某某將德平路房屋出售于邱某,合同約定的房地產(chǎn)轉讓價款為262萬元。2017年7月27日,德平路房屋的產(chǎn)權變更登記至邱某名下。
2018年11月7日(收到訴狀日期),仲某某提起本案訴訟。審理中,原、被告一致認可2002年12月17日支付的4萬元集資款僅僅是德平路房屋的補差款,與金高路房屋無關。但雙方對該款的來源及性質持有爭議:原告提供了個人取款憑證復印件兩張,證明原告于2002年12月17日從工商銀行取款二筆,一筆3萬元,一筆1.8萬元,合計4.8萬元,當日支付的4萬元集資款即來源于上述銀行取款,故4萬元集資款屬于夫妻共同財產(chǎn);被告稱,4萬元集資款是用被告婚前的存款支付,因為4萬元沒有存銀行,是家中的現(xiàn)金,故未能提供任何證據(jù)。
審理中,原、被告對2002年12月(支付4萬元集資款的時間)、2017年3月(被告出售德平路房屋的時間)二個時間節(jié)點的房價不能達成共識(原告稱2002年12月時單價約3,000元,2017年3月時單價約6萬元;被告稱2002年12月時單價約4,000元,2017年3月時單價約46,500元),為此本院依法委托了上海信衡房地產(chǎn)估價有限公司進行了評估,原告預交了評估費1萬元,評估結論為:德平路房屋在2002年12月時的市場價值為16萬元,單價為3,097元;在2017年3月時的市場價值為287萬元,單價為55,556元。經(jīng)質證,原、被告對評估結論均無異議。但原告認為,動遷時系考慮了原告的份額,安置房屋時也是充分考慮了原告的份額,補差價款時原告也有出資,故德平路房屋屬于原、被告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故堅持要求被告支付其德平路房款150萬元。
以上事實,有(2011)浦民一(民)初字第16753號民事判決書、(2014)浦民一(民)初字第33975號民事判決書,上海市房地產(chǎn)權證、上海市不動產(chǎn)登記簿、上海市不動產(chǎn)登記信息、結婚證、戶口簿、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德平路房屋的住房配售單、金高路房屋的住房配售單、動遷安置房產(chǎn)權登記申請書、工行個人取款憑證(復印件)、集資款收據(jù)、上海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房地產(chǎn)估價報告、評估費發(fā)票,以及原、被告的陳述等在案予以佐證。
本院認為,離婚后,一方以尚有夫妻共同財產(chǎn)未處理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分割的,經(jīng)審查該財產(chǎn)確屬離婚時未涉及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分割。本案中,原、被告于2015年3月18日經(jīng)本院判決離婚,因原告在該離婚案件中未有到庭,無法查明夫妻共同財產(chǎn)情況,故該案對財產(chǎn)未有處理?,F(xiàn)原告起訴要求分割原登記在被告名下的德平路房屋,經(jīng)本院審查,德平路房屋系濰坊西路明德里226號私房動遷后安置所得,雖然動遷發(fā)生在原、被告結婚之后,但被拆遷的房屋系被告婚前所有,與原告無涉,且從動遷安置協(xié)議、住房配售單、產(chǎn)權登記申請書及戶口等可以證明,德平路房屋系安置給被告一人所有,原告不享有德平路房屋的產(chǎn)權。原告陳述動遷安置時有考慮其份額,但原告未能舉證證明,故本院不予采信。但在取得德平路房屋時有支付過一筆4萬元的補差款,而對于一般的工薪階層,4萬元在2002年12月時屬于一筆大額資金,故原告對4萬元若有出資的,本院應予處理。現(xiàn)原告提供了銀行的取款憑證,證明取款時間與支付時間均系2002年12月17日,且取款金額4.8萬元大于支付的金額4萬元,雖然原告提供的銀行取款憑證系復印件,但原告?zhèn)卧熳C據(jù)的可能不大,且按照證據(jù)舉證規(guī)則,支付4萬元的時間發(fā)生在原、被告結婚后三年,一般即應當認定該4萬元系原、被告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現(xiàn)被告抗辯4萬元系其婚前積蓄,但被告未能提供任何證據(jù)加以證明,故根據(jù)舉證規(guī)則,本院依法認定該4萬元補差款系用原、被告夫妻共同財產(chǎn)支付。根據(jù)2002年12月時4萬元可以買到的德平路房屋的面積,再計算得出2017年3月被告出售房屋時該面積對應的房款,被告應支付原告一半的價款即358,773元。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李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支付原告仲某某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德平路XXX弄XXX支弄XXX號XXX室房屋補償款人民幣358,773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8,300元,由原告仲某某負擔11,619元,被告李某某負擔6,681元。評估費10,000元(原告仲某某已預交),由原告仲某某負擔2,000元、被告李某某負擔8,00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錢芬英
書記員:楊愛萍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