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長寧支行,住所地上海市長寧區(qū)。
負責人:彭悅箐,行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金燁,男。
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劍,中豪律師集團(上海)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陳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靜安區(qū)。
法定代理人:陳明(系陳某某之子),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長寧區(qū)延安西路XXX號XXX室。
委托訴訟代理人:鄭亮,上海力勤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沈卓,上海力勤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長寧支行(以下簡稱交行長寧支行)因與被上訴人陳某某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法院(2018)滬0105民初9264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9年1月24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9年2月1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劍,被上訴人陳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鄭亮、沈卓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的上訴請求:被上訴人陳某某與案外人陳藍之間所發(fā)生的轉賬等事宜屬于個人委托理財關系,一審法院認定陳藍的行為系利用其在交行長寧支行的職務便利而為的職務行為,以及陳某某在此間并無過錯等事實,均屬不當,陳藍的行為亦不構成表見代理,陳某某的損失不應由交行長寧支行承擔賠償責任。故請求撤銷原審判決,依法改判駁回被上訴人陳某某的一審全部訴求。
被上訴人陳某某辯稱: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一審判決結果當予以維持。
陳某某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交行長寧支行返還陳某某人民幣1,635,000元及利息(以下幣種同,利息計算方式:以1,635,000元為基數(shù)、按照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自2013年7月3日起至實際還款之日止)。
一審法院查明,陳某某在交行長寧支行處開設太平洋個人借記卡,卡號為XXXXXXXXXXXXXXXXXXX(以下簡稱陳某某742卡),2011年7月12日辦理了《業(yè)務受理通知書》,載明:“交易名稱:電子渠道簽約;網銀用戶類型:證書認證版;協(xié)議號:854E9B4A0E,特別提醒:協(xié)議號是您證書的一次性密碼,注意保密,協(xié)議號有效期為14天,請在14天內完成證書下載;網上銀行:簽約,網上銀行轉賬匯款:關閉;手機銀行:簽約,手機銀行轉賬匯款:關閉;電話銀行:簽約,電話非定向轉賬:關閉;自助銀行:簽約,自助銀行轉賬匯款:關閉;轉賬匯款日最高限額為0”。同日,陳某某領取了U盾。
2012年1月6日,陳某某742卡通過網上銀行貸入300,000元,該筆款項于當日通過網上銀行本地交行轉出至案外人陳藍之母丁秀蘭的賬戶。
2012年7月31日,陳某某742卡通過網上銀行貸入1,200,000元,上述款項于當日通過網上銀行分別轉出589,948.43元、410,051.57元至陳藍前女友母親王麗賬戶,于同年8月3日轉出200,000元至曾在交行長寧支行處實習的實習生張鴻榮賬戶。
上述錢款轉入丁秀蘭、王麗、張鴻榮的賬戶均由案外人陳藍掌控。
2015年7月24日,陳藍通過丁秀蘭賬戶歸還陳某某200,000元至陳某某之子陳明賬戶。
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滬長檢訴刑訴[2015]1153號起訴書載明:被告人陳藍系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2012年7月,被告人陳藍向被害人謊稱交通銀行有理財產品,以高額回報率為誘餌,先后騙取被害人曹掌泉340余萬元、被害人陳某某投資款120余萬元。上述錢款直接從被害人賬戶匯入被告人掌控的個人賬戶后,被陳藍用于其個人金融投資及消費。案發(fā)前,被告人陳藍歸還被害人曹掌泉200余萬元,歸還被害人陳某某20余萬元。
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法院(2015)長刑初字第1228號刑事判決書認定:被告人陳藍系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被告人陳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且數(shù)額特別巨大,依法應予懲處。關于公訴機關對被告人陳藍詐騙陳某某的指控,因現(xiàn)有證據(jù)缺少陳某某的陳述,且陳藍亦存在一定的辯解,故對于該部分的指控,證據(jù)不足,法院未予支持。陳藍犯詐騙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10年6個月,剝奪政治權利1年,并處罰金100,000元。
一審法院另查明,陳某某系交行長寧支行退休員工,退休后多次由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陳藍辦理其購買交行長寧支行處的理財產品。2013年10月,陳某某被中山醫(yī)院診斷為“腦梗塞”;2014年7月,其被411醫(yī)院診斷為“左側橋腦角腫瘤”后喪失運動和語言能力,認知功能明顯減退。2017年5月4日,陳某某起訴交行長寧支行儲蓄存款合同案,一審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陳某某精神狀態(tài)異常,故委托司法鑒定機構對陳某某的民事行為能力等進行鑒定。經鑒定結論為陳某某患有血管性癡呆,目前無民事行為能力,根據(jù)現(xiàn)有材料,無法評定其何時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一審法院以陳某某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故其無訴訟行為能力,應由其監(jiān)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遂依法作出駁回陳某某起訴的民事裁定。
一審法院認為,一、陳某某與交行長寧支行之間存在儲蓄存款合同關系。儲蓄存款是指個人所有的存入在中國境內儲蓄機構的人民幣或外幣,儲蓄機構開具存折或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存折或者存單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利息,儲蓄機構依照規(guī)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在儲蓄存款合同關系中,儲戶將資金存入銀行后,資金所有權即歸屬于銀行,儲戶享有依據(jù)儲蓄存款主張本息的債權。陳某某在交行長寧支行處開設卡號為XXXXXXXXXXXXXXXXXXX太平洋個人借記卡,從《零售客戶交易明細清單》顯示有資金進出和利息等生成,因此本案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儲蓄存款合同關系依法成立并生效,受法律保護。
二、對有爭議事實部分確認,即陳某某處4份蓋有交行長寧支行業(yè)務受理章的真?zhèn)?,相關產品說明書是否交行長寧支行發(fā)行的理財產品,陳某某辦理所謂購買理財產品場所的確認。一審法院認為,根據(jù)陳藍在公安機關訊問筆錄和在法院的訊問筆錄以及法庭審理筆錄中的陳述,其在交行長寧支行辦公室下載相應的理財產品說明書,隨后自行修改交給陳某某,打印購買憑證后在交行長寧支行柜面加蓋交行長寧支行業(yè)務受理章交給陳某某。一審法院可以確認,根據(jù)陳某某提供的相關證據(jù),特別是陳某某之子陳明在被告人陳藍詐騙案中提供的《零售客戶交易明細清單》顯示,陳某某交易地點均在交行長寧支行處,與陳藍的陳述相吻合,可以認定《“得利寶·新綠”外幣理財產品說明書》為交行長寧支行發(fā)行,其余理財說明書系經陳藍修改后提供給陳某某,且未購買交行長寧支行相應的理財產品。陳藍在交行長寧支行辦公場所打印《購買》憑證,在柜臺加蓋交行長寧支行業(yè)務受理章搪塞陳某某。交行長寧支行未對陳某某不在交行長寧支行處辦理相關事務提供相應的證據(jù)。一審審理過程中,交行長寧支行質疑涉案購買憑證加蓋其業(yè)務受理章真實性,提出鑒定的請求。一審法院認為,鑒定是作為法院查明事實的輔助手段,幫助法庭查明案件中遇到的專業(yè)性問題。交行長寧支行提供其自行制作的業(yè)務公章頒發(fā)憑證,不能證明待證業(yè)務受理章為假的唯一性,且交行長寧支行副行長凌瑞樺在公安機關詢問筆錄從未提及購買憑證上交行長寧支行業(yè)務受理章系偽造的陳述或報案,在長寧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長寧區(qū)人民法院審理被告人陳藍詐騙案中也未提及和提供所涉業(yè)務受理章系偽造的材料,而根據(jù)現(xiàn)有的證據(jù)材料不能排除《購買》憑證上加蓋交行長寧支行業(yè)務受理章為假,因此交行長寧支行提出的對所涉業(yè)務受理章的鑒定已無必要。
三、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陳藍的行為是職務代理,還是委托個人理財。交行長寧支行認為陳某某的資金都是通過網上銀行轉給他人,且陳某某所持的購買憑證記載日期與所購理財產品日期及實際資金進出不相符,系事后補的,特別是通過公證證據(jù),陳某某之子陳明提供的由陳藍出具的還款計劃,說明陳某某是與陳藍個人在進行交易;陳藍辯解其是受陳某某委托的個人理財,資金轉至其掌控的他人賬戶認為陳某某是明知的。陳某某認為其購買的是交行長寧支行處的金融產品,從未委托陳藍理財,資金轉出是在陳某某不知情的情況下由陳藍實施。對此,一審法院認為,從陳某某提供的《零售客戶交易明細清單》顯示,客觀上,陳某某有用其存款資金購買交行長寧支行處理財產品的習慣;從交行長寧支行提供的陳某某在該支行購買相關理財產品由該支行客戶經理陳藍經辦的記載,且從2012年1月至10月,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陳藍向陳某某提供理財產品說明書、購買憑證等都以交行長寧支行銀行發(fā)行和交行長寧支行名義出具,盡管兩者日期有不相符的情況,但可以說明陳某某主觀上交易的對象是交行長寧支行而非陳藍個人。交行長寧支行認為陳某某是該支行退休員工,熟知購買金融產品流程,應該能辨識異常。一審法院認為,從交行長寧支行無異議的陳某某提供其購買得利寶新綠外幣理財產品證據(jù),與此后的購買理財產品流程一致,且法律并未規(guī)定對曾從事銀行工作的退休員工加重其法律注意義務,恰恰說明陳某某出于對交行長寧支行的信賴和對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陳藍職務代理的信任。至于陳某某之子陳明在陳某某患病不能表達意志情況下,與陳藍達成還款協(xié)議并接受部分還款資金,系代理陳某某的私力救濟,不能由此推斷交行長寧支行認為陳某某認可與陳藍委托理財關系。因此,可以認定陳藍不是陳某某的委托理財人。至于陳某某742卡系爭資金從網上銀行轉出陳某某是否明知和本人所為,一審法院認為,陳藍訊問筆錄既有其稱在交行長寧支行辦公室或自助服務區(qū)其輸入轉賬頁面上的信息包括金額和收款人,由陳某某提供U盾輸入密碼,又稱其操作陳某某及相關賬戶,特別是在給陳某某之子陳明的還款計劃中陳藍承認由其獲得密碼并轉出陳某某742卡內資金,結合《零售客戶交易明細清單》,在陳藍為陳某某辦理所謂理財產品期間轉出轉入資金均通過網上銀行辦理,其后即不再使用網上銀行。值得注意的是,陳某某領取U盾后,并未開通網上銀行轉賬功能,交行長寧支行也未提供由陳某某開通了網上銀行并設定轉賬功能的證據(jù)。因此可以確認,由于交行長寧支行管理不嚴,制度執(zhí)行不力,其客戶經理陳藍利用職務便利在陳某某不知情情況下轉出陳某某742卡內系爭資金至其掌控的賬戶,對此陳某某并無過錯,交行長寧支行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四、陳某某存款本金損失金額及利息的確認。根據(jù)現(xiàn)已查明的事實,陳某某2012年1月5日通過卡卡轉賬300,000元至其742卡賬戶,系由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陳藍掌控轉出,2012年10月10日購買憑證記載的300,000元實際未發(fā)生購買金融產品。陳藍陳述在2011年至2012年共掌握陳某某1,200,000余元資金,2012年予以結算,其陳述與《零售客戶交易明細清單》顯示相符,即陳某某742卡賬戶顯示2012年7月31日有1,200,000元。因此,2012年1月5日300,000元包含在2012年7月31日1,200,000元內。根據(jù)陳某某之子陳明和陳藍的陳述及陳明賬戶顯示,陳藍于2015年7月24日通過丁秀蘭賬戶歸還200,000元至陳某某之子陳明賬戶。因此,陳某某實際本金確認為1,000,000元。陳某某訴請交行長寧支行返還其本金1,635,000元,系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陳藍虛構購買理財產品的本金及紅利,實際并未發(fā)生,因此陳某某該項訴請本金金額并無相應的事實依據(jù),一審法院按查明的本金金額予以確認。對于陳某某主張交行長寧支行應支付自2013年7月3日起按照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標準計算的利息的訴請,一審法院認為,陳某某與交行長寧支行之間對存款并未約定以貸款利率計算利息,且也未約定以定期存款計息,當依據(jù)存款類別按活期存款利率計息為宜。陳某某主張自2013年7月3日起計息于法不悖,一審法院予以支持。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的規(guī)定,判決:一、交行長寧支行應于本判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陳某某存款本金1,000,000元;二、交行長寧支行應于本判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陳某某自2013年7月3日起至實際支付日止的以本金1,000,000元為基數(shù),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guī)定的同期人民幣活期存款利率計算的利息。案件受理費19,515元,由陳某某負擔7,579元,交行長寧支行負擔11,936元。
本院二審期間,雙方當事人均未提交新的證據(jù)材料。
本院經審理查明,一審法院認定的事實清楚,二審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本案系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與被上訴人陳某某之間的儲蓄存款合同糾紛。陳某某在交行長寧支行開設了卡號為XXXXXXXXXXXXXXXXXXX的太平洋個人借記卡,并已實際使用,因此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儲蓄存款合同關系依法成立并已生效,該儲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
本案中,被上訴人陳某某認為,其將2012年期間在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處所購兩款理財產品的本金及紅利共計1,635,000元用于在該支行繼續(xù)投資理財,并于2013年7月取得了蓋有交行長寧支行業(yè)務受理章的購買憑證,而相關理財產品理應于2014年9月到期,交行長寧支行卻未予兌付本金及利息,造成了陳某某的損失,交行長寧支行理應擔責,故提起本案訴訟。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認為,涉案的購買憑證系偽造,陳某某與交行長寧支行之間并無金融委托理財?shù)姆申P系,陳某某與案外人陳藍之間是一種個人之間的委托理財關系,陳藍的行為并不構成表見代理,陳某某對其U盾和銀行卡密碼持放任的態(tài)度,造成的系爭損失,其自身亦存在重大過失,該損失應由陳某某個人承擔,故一審法院認定陳藍的案涉行為系其利用在交行長寧支行的職務便利而為的職務行為,以及陳某某在涉案投資理財期間并無過錯等事實,均屬不當,請求二審改判陳某某的損失不應由交行長寧支行承擔賠償責任。
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被上訴人陳某某曾于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處任職,涉案事件發(fā)生期間已退休,其有用自有存款資金在交行長寧支行購買理財產品的習慣,且其購買的相關理財產品系由該支行客戶經理陳藍經辦,因此,一審法院認為陳某某購買理財產品主觀上的交易對象是交行長寧支行而非陳藍個人,并無不當。而案外人陳某某系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客戶經理,其在任職期間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其詐騙行為已構成犯罪,并已依法受到相應的刑事處罰。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法院(2015)長刑初字第1228號刑事判決中認定,關于公訴機關對被告人陳藍詐騙陳某某的指控,因現(xiàn)有證據(jù)缺少陳某某的陳述,且陳藍亦存在一定的辯解,故對于該部分的指控,證據(jù)不足,法院未予支持。故陳藍所犯詐騙罪行中,并未包含本案系爭之陳某某的資金損失。一審法院根據(jù)陳藍在公安機關的訊問筆錄和在法院的詢問筆錄以及法庭審理筆錄中的陳述確認,陳某某所稱其購買涉案交通銀行理財產品的交易地點均在交行長寧支行的營業(yè)場所,除《“得利寶·新綠”外幣理財產品說明書》為交行長寧支行發(fā)行以外,其余理財說明書均系陳藍修改后提供給陳某某,且陳藍獲取陳某某的資金后,未實際購買交行長寧支行的相關理財產品。屆時,陳藍作為交行長寧支行的客戶經理,擅自將客戶陳某某的742卡內資金向其掌控的案外他人賬戶中轉賬的行為,系由于交行長寧支行內部管理失當所致,該支行客戶經理陳藍的上述行為,當屬職務行為,符合本案事實。對于陳某某依據(jù)儲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所主張的資金損失,交行長寧支行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一審法院對于系爭損失金額的認定,亦無不妥。
被上訴人陳某某已于2017年經一審法院另案委托相關司法鑒定機構鑒定為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因此,陳某某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相關民事行為由其兒子陳明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符合法律規(guī)定。
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的相關上訴理由,事實依據(jù)和法律依據(jù)均不充分,本院對此難以采信。
綜上所述,上訴人交行長寧支行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審理程序合法,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一百七十五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9,515元,由上訴人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長寧支行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員:范德鴻
書記員:張??聰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