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集團(黑龍江農(nóng)墾)金糧經(jīng)貿(mào)有限公司
李程宇(黑龍江竇智律師事務所)
于萬瀾(北京博儒律師事務所)
崔文華
黨東月(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丁某某
劉振勇
原告:九三集團(黑龍江農(nóng)墾)金糧經(jīng)貿(mào)有限公司,住所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qū)長江路386號。
法定代表人:桑雷,該公司總經(jīng)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程宇,黑龍江竇智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于萬瀾,北京市博儒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崔文華。
被告:丁某某。
被告:劉振勇。
以上三被告委托訴訟代理人:黨東月,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九三集團(黑龍江農(nóng)墾)金糧經(jīng)貿(mào)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糧公司)與被告崔文華、被告丁某某、被告劉振勇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6年5月26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原告金糧公司委托訴訟代理人李程宇及于萬瀾、被告崔文華、被告丁某某、被告劉振勇三人委托訴訟代理人黨東月到庭參加訴訟。
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金糧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共同償還欠款13,344,498.41元;2.請求判令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共同支付自2013年3月11日起至實際給付日止違約金4,113,858.83元(暫計算至2016年5月23日);3.訴訟費用由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承擔。
事實和理由:金糧公司系糧食經(jīng)營企業(yè),崔文華曾與金糧公司合作從事大豆糧食收購業(yè)務,丁某某系崔文華妻子,劉振勇系崔文華女婿。
2013年3月至4月,金糧公司向崔文華賬戶支付貨款19,340,000.00元,崔文華、丁某某承諾用該款收購大豆4000噸。
2013年3月9日、3月16日、3月25日、4月1日,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以劉振勇名義與金糧公司簽訂四份《大豆銷售合同》,確認崔文華、丁某某以金糧公司支付的19,340,000.00元,完成收購大豆4000噸。
金糧公司再以每噸加價48元或者40元的價格,再次出售給劉振勇。
《大豆銷售合同》的真實意思是劉振勇加入債務,將金糧公司支付的19,340,000.00元,按照19,524,000.00元償還,增加部分為資金占用費。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劉振勇還款共計5,995,501.59元,現(xiàn)仍欠金糧公司本金13,344,498.41元。
金糧公司多次催促均未還款,訴至法院。
訴訟過程中,金糧公司變更第二項訴訟請求為:請求判令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共同支付自2013年3月11日起至實際給付日止違約金4,113,858.83元(暫計算至2016年5月23日)。
崔文華、丁某某辯稱:1.其二人系借款主體同意償還借款。
崔文華與丁某某系夫妻關系,多年從事大豆收購業(yè)務,2012年收購行情好但其二人缺乏資金于是向金糧公司借款。
崔文華與丁某某對借款事實予以認可,出借方式為金糧公司以轉(zhuǎn)賬的方式向崔文華賬戶支付出借款,每次的出借數(shù)額以答辯人收購大豆噸數(shù)為基準,每噸大豆款以4840元計算,同時依金糧公司的要求在其提供借款向需以第三人的名義向金糧公司先行支付10%的款項。
為此,劉振勇將自己名字開戶的銀行卡交于崔文華、丁某某持有,其二人在履行借款合同的還款義務前將款項轉(zhuǎn)至劉振勇的賬戶,再從劉振勇的賬戶轉(zhuǎn)入或匯入金糧公司的賬戶從而履行還款義務;2.金糧公司主張支付違約金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
雙方之間是口頭約定借款合同并未約定違約金條款,金糧公司以《大豆銷售合同》的條款約束崔文華、丁某某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3.崔文華、丁某某收購大豆發(fā)生虧損,導致無能力向金糧公司償還借款,但在此承諾會想盡一切辦法償還欠款。
劉振勇辯稱:劉振勇非本案借款合同的主體也非借款合同的履約主體。
雙方之間未簽訂書面形式的借款合同,也未口頭建立借款合同法律關系。
金糧公司也未以任何形式向劉振勇支付過款項,所出借的款項都直接轉(zhuǎn)入崔文華的賬戶與其無關,故劉振勇不是借款合同的簽約主體,不是本案適格的被告。
只為方便實際借款人崔文華與出借人金糧公司之間的借款合同的履行,劉振勇將自己的銀行卡交付給崔文華,崔文華為銀行卡的實際持有人,支付給金糧公司所有的款項都是崔文華以劉振勇的名義進行的付款,因此劉振勇不應為本案的履約主體。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和質(zhì)證。
原告金糧公司提供了三組證據(jù):第一組證據(jù)為金糧公司向崔文華付款銀行憑證十三張、第二組證據(jù)為金糧公司與劉振勇簽訂《大豆銷售合同》四份、第三組證據(jù)為劉振勇還款銀行憑證十六份;被告崔文華、丁某某提供了三組證據(jù):第一組證據(jù)為2012年11月10日至2013年4月5日金糧公司向崔文華轉(zhuǎn)賬電子回單四十一份、第二組證據(jù)為崔文華以保證金名義向金糧公司轉(zhuǎn)長回執(zhí)及電匯憑證三十三份及崔文華銷售大豆后向金糧公司轉(zhuǎn)賬電子記錄二十一份、第三組證據(jù)為金糧公司付款臺賬一份及2013年3月6日至2014年9月2日大豆銷售明細一份;被告劉振勇未提交證據(jù)。
本院對以上證據(jù)的真實性、合法性及關聯(lián)性均予以認定,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jù),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綜上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本院認為,根據(jù)當事人的訴辯主張,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在于:
一、如何認定金糧公司與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之間的法律關系性質(zhì)及相關協(xié)議效力。
本案中,金糧公司與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之間,于2012年度至2013年度期間共計簽訂十份大豆貿(mào)易合同,在本案訴訟中涉及四份大豆貿(mào)易合同。
金糧公司依據(jù)銀行轉(zhuǎn)賬憑證及《大豆銷售合同》主張實為借貸法律關系,崔文華、丁某某對此無異議,而劉振勇則認為其并非該借貸法律關系中的還款主體,金糧公司持《大豆銷售合同》向其主張借貸法律關系錯誤。
本院認為,從各方當事人在實際合作期間交易方式及結算內(nèi)容看,金糧公司在“合作”期間主要承擔托盤融資“影子銀行”的角色,金糧公司只希望收取每月每噸上浮35元的固定利息,而無與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共同承擔經(jīng)營風險的意思表示,也不承擔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
由崔文華、丁某某具體負責大豆的采購及銷售、運輸?shù)纫幌盗械氖乱?,再通過劉振勇與金糧公司簽訂的《大豆銷售合同》向金糧公司完成回款。
各方在此種交易模式中,崔文華、丁某某確有采購及出售大豆貨物的真實意圖和貨物需求,只是因資金緊缺無力直接采購大豆,故而引入金糧公司代墊資金從而實現(xiàn)采購得大豆的目的。
因此,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應屬于融資性買賣,其實質(zhì)系民間的借款法律關系,而劉振勇與金糧公司簽訂的《大豆銷售合同》應系該融資性買賣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金糧公司提起訴訟的四份《大豆銷售合同》的效力,因金糧公司并不具備從事融資貸款業(yè)務的資質(zhì),且綜合各方之間的多次交易,十份《大豆銷售合同》流轉(zhuǎn)的資金高達48,400,000.00元,本案所涉四份《大豆銷售合同》流轉(zhuǎn)資金也達193,400,000.00元,故各方以合作形式開展的借貸活動,違反了國家相關金融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屬于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故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第三項 ?關于“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無效”的規(guī)定,應認定案涉四份《大豆銷售合同》為無效協(xié)議。
二、崔文華、丁某某是否應向金糧公司承擔還款責任及數(shù)額如何確定。
本案中,金糧公司向崔文華、丁某某主張償還借款本金為13,344,498.41元,并按《補充協(xié)議》約定每月每噸上浮35元而折算年利率為8.7%為標準,自2013年3月11日起至2016年5月23日止計算利息為4,113,858.83元。
但由于雙方之間的基礎法律關系無效,故應按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由崔文華、丁某某返還尚占用金糧公司的資金并支付資金占用期間的法定孳息。
經(jīng)庭審核對,按照崔文華、丁某某的最后一筆回款時間即2014年5月29日止,其二人尚欠金糧公司本金13,344,498.41元,故其應按該數(shù)額予以返還,同時應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檔貸款基準利率的標準,從雙方確定欠款數(shù)額之日即2014年5月29日起至全部款項實際給付之日止,支付貨幣占用期間產(chǎn)生的法定孳息。
崔文華、丁某某認為應按《大豆銷售合同》約定的銷售大豆噸數(shù)乘以每噸加價35元,作為固定利息的支付依據(jù),該主張無事實及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
三、劉振勇是否應向金糧公司承擔上述欠款及法定孳息的償還義務。
本案中,劉振勇與金糧公司簽訂的《大豆銷售合同》系該融資性買賣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且因各方之間的基礎法律關系無效,應按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而產(chǎn)生的責任在性質(zhì)上屬于締約過錯責任,故責任的大小應根據(jù)責任主體在整個交易中的過錯程度予以確定,無過錯的即可以免于承擔責任。
庭審中,崔文華、丁某某稱該貿(mào)易行為均系其二人的行為,只因為了完成交易的閉合而以劉振勇的名義簽訂了多份《大豆銷售合同》,但劉振勇自認是其自行將本人身份證及本人的銀行卡交由崔文華、丁某某持有,且鑒于劉振勇系崔文華、丁某某的女婿,故可以認定劉振勇對該貿(mào)易行為應知曉且并不反對,同時也正因劉振勇提供的幫助才使崔文華、丁某某與金糧公司之間的融資行為得以完成,故應認定劉振勇在整個交易過程中存在過錯,不應免于承擔責任。
劉振勇應對本案所涉欠款及法定孳息承擔償還義務。
綜上所述,本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第三項 ?、第五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五條 ?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返還九三集團(黑龍江農(nóng)墾)金糧經(jīng)貿(mào)有限公司借款本金13,344,498.41元及相應法定孳息(自2014年5月29日起至實際給付之日止,以13,344,498.41元為基數(shù),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檔貸款基準利率的標準計算);
二、駁回九三集團(黑龍江農(nóng)墾)金糧經(jīng)貿(mào)有限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的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26,554.00元,由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
本院認為,根據(jù)當事人的訴辯主張,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在于:
一、如何認定金糧公司與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之間的法律關系性質(zhì)及相關協(xié)議效力。
本案中,金糧公司與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之間,于2012年度至2013年度期間共計簽訂十份大豆貿(mào)易合同,在本案訴訟中涉及四份大豆貿(mào)易合同。
金糧公司依據(jù)銀行轉(zhuǎn)賬憑證及《大豆銷售合同》主張實為借貸法律關系,崔文華、丁某某對此無異議,而劉振勇則認為其并非該借貸法律關系中的還款主體,金糧公司持《大豆銷售合同》向其主張借貸法律關系錯誤。
本院認為,從各方當事人在實際合作期間交易方式及結算內(nèi)容看,金糧公司在“合作”期間主要承擔托盤融資“影子銀行”的角色,金糧公司只希望收取每月每噸上浮35元的固定利息,而無與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共同承擔經(jīng)營風險的意思表示,也不承擔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
由崔文華、丁某某具體負責大豆的采購及銷售、運輸?shù)纫幌盗械氖乱耍偻ㄟ^劉振勇與金糧公司簽訂的《大豆銷售合同》向金糧公司完成回款。
各方在此種交易模式中,崔文華、丁某某確有采購及出售大豆貨物的真實意圖和貨物需求,只是因資金緊缺無力直接采購大豆,故而引入金糧公司代墊資金從而實現(xiàn)采購得大豆的目的。
因此,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應屬于融資性買賣,其實質(zhì)系民間的借款法律關系,而劉振勇與金糧公司簽訂的《大豆銷售合同》應系該融資性買賣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金糧公司提起訴訟的四份《大豆銷售合同》的效力,因金糧公司并不具備從事融資貸款業(yè)務的資質(zhì),且綜合各方之間的多次交易,十份《大豆銷售合同》流轉(zhuǎn)的資金高達48,400,000.00元,本案所涉四份《大豆銷售合同》流轉(zhuǎn)資金也達193,400,000.00元,故各方以合作形式開展的借貸活動,違反了國家相關金融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屬于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故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第三項 ?關于“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無效”的規(guī)定,應認定案涉四份《大豆銷售合同》為無效協(xié)議。
二、崔文華、丁某某是否應向金糧公司承擔還款責任及數(shù)額如何確定。
本案中,金糧公司向崔文華、丁某某主張償還借款本金為13,344,498.41元,并按《補充協(xié)議》約定每月每噸上浮35元而折算年利率為8.7%為標準,自2013年3月11日起至2016年5月23日止計算利息為4,113,858.83元。
但由于雙方之間的基礎法律關系無效,故應按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由崔文華、丁某某返還尚占用金糧公司的資金并支付資金占用期間的法定孳息。
經(jīng)庭審核對,按照崔文華、丁某某的最后一筆回款時間即2014年5月29日止,其二人尚欠金糧公司本金13,344,498.41元,故其應按該數(shù)額予以返還,同時應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檔貸款基準利率的標準,從雙方確定欠款數(shù)額之日即2014年5月29日起至全部款項實際給付之日止,支付貨幣占用期間產(chǎn)生的法定孳息。
崔文華、丁某某認為應按《大豆銷售合同》約定的銷售大豆噸數(shù)乘以每噸加價35元,作為固定利息的支付依據(jù),該主張無事實及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
三、劉振勇是否應向金糧公司承擔上述欠款及法定孳息的償還義務。
本案中,劉振勇與金糧公司簽訂的《大豆銷售合同》系該融資性買賣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且因各方之間的基礎法律關系無效,應按合同無效的處理原則,而產(chǎn)生的責任在性質(zhì)上屬于締約過錯責任,故責任的大小應根據(jù)責任主體在整個交易中的過錯程度予以確定,無過錯的即可以免于承擔責任。
庭審中,崔文華、丁某某稱該貿(mào)易行為均系其二人的行為,只因為了完成交易的閉合而以劉振勇的名義簽訂了多份《大豆銷售合同》,但劉振勇自認是其自行將本人身份證及本人的銀行卡交由崔文華、丁某某持有,且鑒于劉振勇系崔文華、丁某某的女婿,故可以認定劉振勇對該貿(mào)易行為應知曉且并不反對,同時也正因劉振勇提供的幫助才使崔文華、丁某某與金糧公司之間的融資行為得以完成,故應認定劉振勇在整個交易過程中存在過錯,不應免于承擔責任。
劉振勇應對本案所涉欠款及法定孳息承擔償還義務。
綜上所述,本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第三項 ?、第五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五條 ?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返還九三集團(黑龍江農(nóng)墾)金糧經(jīng)貿(mào)有限公司借款本金13,344,498.41元及相應法定孳息(自2014年5月29日起至實際給付之日止,以13,344,498.41元為基數(shù),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檔貸款基準利率的標準計算);
二、駁回九三集團(黑龍江農(nóng)墾)金糧經(jīng)貿(mào)有限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的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26,554.00元,由崔文華、丁某某、劉振勇負擔。
審判長:王耀華
審判員:張繼
審判員:李吉鳳
書記員:安迪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