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喬某某。
委托代理人:石先鵬,湖北思捷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荊州市九某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住所地:荊州市沙市區(qū)北京路360號。
法定代表人:彭魯濱,該公司經理。
委托代理人:李泉源,荊州市沙市區(qū)碧波法律服務所法
律工作者。
上訴人喬某某因與被上訴人荊州市九某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一案,不服荊州市沙市區(qū)人民法院(2015)鄂沙市民初字第00842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一審認定,原告喬某某系喬仁(能)才之子,喬仁(能)才原系沙市建筑二公司職工。1982年2月某日,喬仁(能)才在工地吊裝屋架時不幸從墻垛上摔下,經醫(yī)院搶救無效于當日死亡。1982年2月27日,原沙市建筑二公司形成《關于喬仁才同志因工死亡商討處理意見》,內容如下:“一、關于喬仁才同志的愛人調動問題:經雙方一致商討,喬仁才的愛人(王仙芝)不調到我公司來工作。二、關于喬仁才的二兒子(王斌)頂職問題:經雙方一致商討,公司方面同意喬仁才的二兒子(王斌)頂職,安排到三隊工作,未辦妥手續(xù)前每月補助生活費20元整。三、關于喬仁才的補助問題:經雙方一致商討,公司一次性補助150元整。四、關于撫恤金問題:經雙方一致商討,同意按勞保條例每月領取20元整……”等,在該處理意見中,雙方還就安葬費、住房等問題達成一致。原沙市建筑二公司及家屬代表王仙芝、喬能武在該《處理意見》上簽名蓋章,予以確認。1982年3月2日,原告喬某某與案外人王仙芝在安葬費、三月份撫恤費、三月份補助費、三月份生活費的領條上簽字。2014年12月18日,原告喬某某向荊州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該仲裁委于2015年1月26日制發(fā)荊勞人仲不字(2015)2號《不予受理通知書》,并于2015年1月28日送達給原告喬某某。原告喬某某因對該通知書不服,遂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
一審另查明,1983年11月9日,原沙市市中級人民法院制發(fā)[83]沙法刑字第190號《刑事判決書》,決定對“捕前系沙市熱水瓶廠工人”的原告喬某某執(zhí)行有期徒刑20年。2002年1月16日,原告喬某某刑滿釋放。
一審認為,原告喬某某父親工亡時間在1982年2月,用人單位當年即確定了撫恤方案并履行,從一審確認的有效證據顯示,就原告的訴求,其在1982年即應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5條:“在民法通則實施前,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利被侵害,民法通則實施后,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和第一百三十六條的規(guī)定,從1987年1月1日起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故原告喬某某訴請的時效應從1987年1月1日起算,期間為二年。即使如原告喬某某所稱,訴訟時效應從2002年1月16刑滿釋放后起算,至其申請仲裁時亦明顯超過了二年的時效期間。故原告喬某某的訴請,因已超過了訴訟時效,該院不予支持。原審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5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駁回原告喬某某的訴訟請求。
本院二審查明,1983年8月17日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
關羈押。二審查明的其他事實與原審認定的事實一致。
本院認為,本案二審爭議的焦點是上訴人喬某某提出仲裁申請是否超過仲裁時效的問題。
關于相關法律、法規(guī)或規(guī)章中的勞動仲裁時效的規(guī)定。依據1950年《勞動部關于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guī)定》第五條至第七條所規(guī)定的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爭議雙方先自行或有關組織進行協商,協商不成得申請當地勞動行政機關調解,調解不成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時,須于仲裁決定書送達后五日內通知勞動行政機關,并向人民法院提出控訴,請求判決。否則,仲裁決定即具有法律效力。該《規(guī)定》已經規(guī)定了勞動爭議的仲裁前置程序,但其中沒有仲裁時效的規(guī)定。該《規(guī)定》1993年7月6日因《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勞動爭議處理條例》頒布而失效。依據該《條例》第二十三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六個月內,以書面形式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頒布后,根據該法第八十二條之規(guī)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
關于喬某某申請勞動仲裁時效的確定問題。喬某某父親工亡時間為1982年2月,當時應適用1950年《勞動部關于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規(guī)定》,但該規(guī)定中并無仲裁時效的規(guī)定,故喬某某從其父工亡時起至其1983年8月17日被公安機關羈押期間內,喬某某均有權提出仲裁申請,且不受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喬某某并未提供證據證明其在該期間提出過仲裁申請。1983年8月17日至2002年1月15日,喬某某因犯罪服刑,屬于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不能按規(guī)定期限申請仲裁時效的情形。2002年1月16日,喬某某刑滿釋放,該期間應該適用的法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年《勞動法》生效后,該法第八十二條將仲裁時效期間規(guī)定為六十日。上訴人喬某某也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其在刑滿釋放后六十日內提出過仲裁申請。根據本案查明的事實,喬某某向荊州市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的時間為2014年12月18日,因此,喬某某在法定期間并未申請仲裁,超過了法定的仲裁時效期間。
綜上所述,原審裁判結果正確,喬某某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0元,由上訴人喬某某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肖俊文 審判員 葛筱立 審判員 曾凡玉
書記員:黃芳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