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隨州市分行。住所地:隨州市曾都區(qū)青年路**號。負責人:吳東軍,行長。委托訴訟代理人:胡景秋,湖北五合律師事務所律師。委托訴訟代理人:鄧宏,湖北今天律師事務所律師。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銀華融行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住所地:隨州市交通大道***號。法定代表人:肖洪兵,董事長。委托訴訟代理人:羅秋雁,湖北盈謙律師事務所律師。原審第三人:隨州市長佳蔬菜種植有限公司。住所地:隨縣安居鎮(zhèn)王家灣村*組。法定代表人:張洪國,董事長。
農發(fā)行隨州分行上訴請求:撤銷原判,改判駁回被上訴人的訴訟請求;本案一、二審案件訴訟費由被上訴人負擔。事實和理由:1、原審錯誤認定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隱瞞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存在借款逾期未還的事實。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與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于2015年12月31日就雙方于2013年1月9日簽訂的固定資產借款合同所約定的還款計劃進行了調整,約定將剩余1950萬元本金的還款期限調整至2018年1月8日。此后,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依約按期償還了利息。截止2016年1月15日,即訴爭擔保合同簽訂時,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在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處無任何欠款。2、原審認定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惡意欺詐沒有事實依據。依據被上訴人向上訴人提供的借款申請書以及調查情況表,被上訴人明知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2016年在上訴人處申請借款的數額為3000萬元,并自愿為其中的1000萬元貸款提供擔保,且2014年11月11日,被上訴人為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在上訴人處的另外一筆3000萬中的1000萬元借款提供擔保,故被上訴人為訴爭的1000萬元借款提供擔保系連續(xù)擔保,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銀華擔保公司辯稱,原判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述稱,其于2013年在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借款3000萬元,期限為60個月,每月付息,分期還本,還款計劃為2014年7月8日償還300萬元,2015年1月8日償還450萬元,2015年7月8日償還300萬元,2016年1月8日償還450萬元,2016年7月8日償還300萬元,2017年1月8日償還450萬元,2017年7月8日償還300萬元,2018年1月8日償還450萬元。截止2015年12月31日,已還款1050萬元。2015年12月31日,雙方口頭達成調整還款計劃協議,剩余的1950萬元于2018年1月8日付清。該3000萬元借款在訴爭擔保合同簽訂時未逾期。銀華擔保公司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撤銷原、被告簽訂的編號為42139901-2016年隨州(保)字0002號保證合同以及編號為Z20164213990010001動產質押合同。一審法院認定事實:2015年5月7日,原告銀華擔保公司與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簽訂貸款擔保業(yè)務合作協議,約定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向符合條件的債務人提供貸款或票據貼現,由銀華擔保公司提供保證擔保,合作期限一年,自2015年4月1日起至2016年3月31日止;在合作過程中,原、被告雙方承諾本著誠實信用、互惠互利的原則,相互協助、相互配合,共同培育市場,發(fā)展業(yè)務。2016年1月15日,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向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借款2000萬元,借款期限12個月,自2016年1月15日至2017年1月13日止,年利率6.003%。同日,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分別與原告銀華擔保公司、案外人隨州市曾都區(qū)友豐投資擔保公司簽訂了保證合同〔編號42139901-2016年隨州(保)字0002號、42139901-2016年隨州(保)字0003號〕和動產質押合同〔合同編號Z20164213990010001、Z20164213990010002〕。上述保證合同均約定,本合同所擔保的主債權為債務人在債權人處辦理主合同項下約定業(yè)務所形成的債權,主合同項下約定的業(yè)務種類為經營性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短期貸款,本金數額為人民幣1000萬元。上述質押合同約定,在擔保范圍內,原告銀華擔保公司、案外人隨州市曾都區(qū)友豐投資擔保公司各以100萬元保證金出質。合同簽訂后,原告銀華擔保公司為了更好地落實與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簽訂的擔保業(yè)務合作協議,于2016年1月18日向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出具一份擔保貸款放款通知書和一份不可撤銷擔保書。該借款合同到期后,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未還,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于2017年11月8日向隨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中原告銀華擔保公司得知(認為)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與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惡意欺詐損害自己的利益,遂訴至法院。另查明,本案爭議借款合同之前,即2013年1月9日,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向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借款3000萬元,該筆借款截止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向隨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時,尚欠1950萬元本息未還。一審法院認為,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與原告銀華擔保公司簽訂貸款擔保業(yè)務合作協議對該原則進行了明確約定。但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未盡到誠實信用的義務,未向原告銀華擔保公司告知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已存在借款逾期的事實,該借款逾期金額巨大,足以使合同當事人即原告銀華擔保公司作出錯誤判斷,進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屬于重大隱瞞。且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還將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一次被批的貸款拆分簽訂兩份合同,變相將主借款合同標的2000萬元降為1000萬元,誘使原告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構成惡意欺詐。原告銀華擔保公司稱其得知撤銷事由時間為2017年11月8日,即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向隨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原告承擔保證責任時,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雖提供原告出具的一份不可撤銷擔保書和一份擔保貸款放款通知書予以反駁,但這2份承諾書是原告銀華擔保公司在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和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隱瞞借款逾期未還的事實情況下書寫的,故對該二份承諾書的證明目的不予采信。綜上,原告銀華擔保公司訴請撤銷其與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簽訂編號為42139901-2016年隨州(保)字0002號保證合同、編號為Z20164213990010001動產質押合同的理由成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六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判決:撤銷原告銀華融行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與被告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隨州市分行于2016年1月15日簽訂的保證合同〔編號:42139901-2016年隨州(保)字0002號〕以及動產質押合同(編號:Z20164213990010001)。案件受理費2000元減半收取1000元由被告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隨州市分行負擔。二審中,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提交了兩組證據。第一組證據:固定資產借款合同、兩份借款憑證、六份貸款回收憑證、公證書。證明目的:2013年1月9日的3000萬元借款在訴爭擔保合同簽訂時不存在逾期未還的事實。第二組證據:流動資金借款合同、保證合同、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出具的借款申請書、擔保意向函、保證擔保調查情況表、包括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在內的三家擔保公司蓋章確認的借款申請書。證明目的:訴爭保證擔保系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的連續(xù)擔保。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明知其擔保借款金額以及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的相關情況。除公證書、擔保意向函外,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對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提交的其他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但對其提交兩組證據的證明目的有異議,認為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應向其告知借款期限的變更情況;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存在借款逾期未還的事實,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應有所反映,但上訴人對此故意隱瞞,導致該征信系統以及上訴人自身的征信系統對此沒有反映;流動資金借款合同、保證合同與本案無關;訴爭保證擔保的權利義務應以保證合同為準,不能依據擔保意向函;其于2015年10月同意提供擔保,并不能證明其于2016年1月15日仍然同意為訴爭的3000萬元借款提供擔保。其擔保標的是雙方于2015年約定的1000萬元,而不是訴爭3000萬元借款中的1000萬元。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對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提交的證據均無異議。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提交了四份證據。固定資產借款合同、兩份流動資金借款合同、保證合同、動產質押合同。證明目的:1、2013年1月9日的3000萬元借款在訴爭擔保合同簽訂時逾期未還,上訴人故意隱瞞該事實。2、案外人隨州市曾都區(qū)友豐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共同保證擔保的借款合同金額為1000萬元,而訴爭2016年借款合同金額為3000萬元。上訴人與原審第三人將該筆借款“化整為零”,簽訂兩份借款合同,故意隱瞞借款金額,致使被上訴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對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提交證據的真實性均無異議,但對其證明目的均有異議。對上述有異議的證據,本院認為,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提交的公證書系公證部門出具的,內容為瀏覽相關網頁的過程,與原審第三人法定代表人的陳述相互印證,被上訴人亦未提交有效證據予以反駁,故對其真實性予以采信。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提交的擔保意向函加蓋了被上訴人的公章,對其真實性予以采信。被上訴人與原審第三人對上訴人提交的其他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對該部分證據的真實性予以采信。上訴人與原審第三人對被上訴人提交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對該證據的真實性予以采信。上訴人與被上訴人提交證據的證明目的涉及到本案的實體處理,對其是否采信在本院認為部分予以闡述。經審理查明,除“該筆借款截止被告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向隨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時,尚欠1950萬元本息未還”外,原審認定的其他事實屬實。另查明,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于2013年在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處借款3000萬元,期限為60個月,每月付息,分期還本,還款計劃為2014年7月8日償還300萬元,2015年1月8日償還450萬元,2015年7月8日償還300萬元,2016年1月8日償還450萬元,2016年7月8日償還300萬元,2017年1月8日償還450萬元,2017年7月8日償還300萬元,2018年1月8日償還450萬元。截止2015年12月31日,已償還2014年7月8日至2015年7月8日的1050萬元。2015年12月31日,雙方口頭達成還款計劃調整協議,2016年1月8日至2017年7月8日應償還的1500萬元調整至2018年1月8日償還。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與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簽訂的合作協議第三條約定,農發(fā)行隨州分行負有以下義務:(一)在經有權行審批同意后,與債務人簽訂貸款合同或貼現協議,銀華擔保公司逐步與農發(fā)行隨州分行簽訂農發(fā)行總行制訂的標準保證合同文本,辦理保證擔保相關手續(xù)。(二)向銀華擔保公司提供銀華擔保公司在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擔保業(yè)務欠款客戶名單及欠款情況。(三)在銀華擔保公司依約履行保證責任后,協助銀華擔保公司處理追償事宜……還查明,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于2014年在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處借款3000萬元,借款期限為2014年11月11日至2015年11月10日。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為該筆借款中的1000萬元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該筆借款已還清。2015年9月7日,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再次向上訴人申請借款3000萬元。2015年10月22日,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在原審第三人向上訴人提交的借款申請書中擔保人處以及上訴人制作的保證擔保調查情況表中保證人處蓋章。該借款申請書以及調查情況表載明的借款金額均為3000萬元。調查情況表還載明,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擔保金額為1000萬元。2015年11月18日,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向上訴人出具擔保意向函。該意向函載明,本意向函僅表達我公司推薦并愿意提供擔保的意向,不作為我公司承擔責任的正式依據,各方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應在保證合同中確定,本意向函有效期為60天。2016年1月21日,原審第三人與上訴人簽訂了編號為42139901-2015年(隨州)字0090號-2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借款金額為1000萬元。2016年1月15日,原審第三人與上訴人簽訂的流動資金借款合同的編號為42139901-2015年(隨州)字0090號-1。
上訴人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銀行隨州市分行(以下簡稱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因與被上訴人銀華融行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華擔保公司)以及原審第三人隨州市長佳蔬菜種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隨州長佳公司)保證合同、質押合同糾紛一案,不服隨州市曾都區(qū)人民法院(2018)鄂1303民初56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8年7月11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胡景秋、鄧宏,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羅秋雁,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張洪國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8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北景钢校簧显V人銀華擔保公司在一審中認為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的欺詐行為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在訴爭保證、質押合同簽訂時故意隱瞞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2013年借款存在逾期未還的事實,以及與原審第三人將2016年借款“化整為零”,簽訂兩份借款合同,故意隱瞞借款金額。二審中,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除堅持上述欺詐行為外,還認為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故意隱瞞與原審第三人就2013年借款達成調整還款計劃協議。對此,本院分別評述如下:首先,二審中,上訴人提交的公證書與原審第三人的陳述相互印證上訴人與原審第三人已就2013借款達成調整還款計劃協議,即應于2016年1月8日至2017年7月8日償還的1500萬元調整至2018年1月8日付清。而訴爭保證、質押合同的簽訂時間為2016年1月15日,故原審第三人隨州長佳公司2013年借款在訴爭保證、質押合同簽訂時不存在逾期未還的事實。其次,上訴人提交的擔保意向函、保證擔保調查情況表、包括被上訴人銀華擔保公司在內的三家擔保公司蓋章確認的借款申請書以及上訴人分別與被上訴人、案外人隨州市曾都區(qū)友豐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簽訂的保證合同和動產質押合同相互印證被上訴人為訴爭2016年借款提供擔保時明知原審第三人此次在上訴人處借款總金額為3000萬元,其擔保的標的是其中1000萬元借款,所對應的借款合同編號為42139901-2015年(隨州)字0090號-1,剩余2000萬元由案外人隨州市中興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與隨州市曾都區(qū)友豐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各擔保1000萬元。故被上訴人在訴爭保證、質押合同簽訂時明知原審第三人2016年借款金額為3000萬元,且為其中的1000萬元提供擔保。最后,被上訴人在二審中認為即使上訴人與原審第三人就2013年借款達成調整還款計劃協議,但上訴人故意隱瞞該還款協議,誘使被上訴人提供擔保,故本案存在欺詐。對此,本院認為,故意隱瞞的前提是隱瞞方存在告知義務。而對于上述還款計劃調整協議,上訴人既無法定告知義務,又無約定告知義務。一是無法定告知義務。訴爭擔保系被上訴人自薦,亦是續(xù)保,全面核實原審第三人的經營狀況、應付賬款等情況是被上訴人預防代償風險的應有義務。上訴人作為債權人就原審第三人還款計劃的調整無法定告知義務。需強調的是,被上訴人為原審第三人2014年借款提供了擔保,理應知曉原審第三人2013年借款的還款計劃,特別是2016年1月8日應償還450萬元。被上訴人作為專業(yè)的擔保公司,理應在訴爭擔保合同簽訂前對原審第三人的資產及負債情況進行全面的審核,特別是就原審第三人2013年借款的還款情況進行核查,從而決定是否擔保以及擔保的數額,以降低擔保風險。二是無約定告知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本案中,上訴人的告知義務源于案涉合作協議第三條第二款。該條共有三款,款與款之間具有遞進關系,即前款是后款的邏輯前提。因第一款約定的內容為借款、保證合同簽訂事宜。第三款是被上訴人履行保證責任后,協助上訴人處理追償事宜。故第二款約定的告知義務發(fā)生在保證合同簽訂后,協助處理追償事宜前,告知事項是被上訴人已提供擔保的借款合同項下的欠款情況。而被上訴人對上述2013年借款未提供擔保,故上訴人無告知還款計劃調整的約定義務。綜上,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農發(fā)行隨州分行存在上述欺詐行為與事實不符,訴求撤銷訴爭的保證、質押合同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應予駁回。上訴人的上訴請求成立。原審認定事實基本清楚,但實體處理不當,本院予以糾正。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隨州市曾都區(qū)人民法院(2018)鄂1303民初567號民事判決;二、駁回被上訴人銀華融行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一審案件受理費1000元,由被上訴人銀華融行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負擔。二審案件受理費81800元由被上訴人銀華融行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負擔。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葉 鋒
審判員 李小輝
審判員 呂丹丹
書記員:謝菡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