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張家口市分公司,住所地:張家口市橋東區(qū)勝利北路16號。代表人:魏建文,總經理。委托訴訟代理人:管中華,北京市博儒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畢學林,男,1965年2月19日出生,漢族,個體,現(xiàn)住張家口市經濟開發(fā)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海東,河北訴健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中保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確認原告與被告解除勞動合同的時間。2、請求判決原告不應為被告繳納2007年4月至2017年11月養(yǎng)老保險。3、請求判決原告不應為被告繳納2007年4月至2017年11月醫(yī)療保險。4、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庭審中撤回了第2、3、4項訴訟請求。事實與理由:1996年被告轉業(yè)到原告處工作,2005年后被告在外做生意,經常不參加工作,所在部門多次與其溝通無效。2007年4月由于被告長期不上班,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按照勞動合同第十七條規(guī)定原告與被告解除勞動合同,并告知被告。從此原告不再給被告發(fā)放工資,繳納各種社會保險,被告也不再到原告處。2017年11月20日被告申請仲裁請求解除勞動關系。由于被告長期不上班,原告作出決定2007年4月原被告解除勞動關系,被告也予以認可。十年間被告以自己的名義注冊公司,一直在專心自己的企業(yè),十年后被告要求解除勞動關系,原告認為已經超過了仲裁及訴訟時效。故訴至法院,請求法院確認2007年4月原、被告已解除勞動關系,并不為被告繳納2007年4月至2017年11月養(yǎng)老保險及醫(yī)療保險。被告畢學林辯稱,被告申請仲裁的仲裁請求是:1、請求補繳2007年4月至2017年11月各項社保公積金;2、請求裁決于申請仲裁之日解除勞動合同。被告之所以離開原告處是因為受到不公平待遇,連續(xù)數(shù)年所發(fā)放工資低于社會最低保障標準,導致被告無法生存才離開的公司。原告解除勞動合同,沒有依據(jù)勞動法規(guī)定,解除勞動合同的書面通知我方至今沒有收到,依照法律規(guī)定如果說不能書面通知勞動者本人,應該用盡一切辦法通知,如果仍然通知不到,登報公告解除勞動合同,這是合法程序。這些原告都沒有做到,依據(jù)勞動合同法,如果被告不能勝任本職工作,原告也有另行安排其他工作崗位的義務。鑒于以上事實原告所述其實就是拖延時間。本案應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被告1996年10月到原告單位工作,崗位為銷售,雙方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至退休。被告檔案材料、社會保險手續(xù)至今仍在原告公司。被告于2017年11月20日向張家口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申訴,張家口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于2018年1月5日作出張勞仲案字(2017)第130號仲裁裁決書,裁決:一、原告為被告補繳2007年4月至2017年11月養(yǎng)老保險,被告繳納個人應承擔部分;具體繳納數(shù)額由原告繳納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計算為準。二、原告按規(guī)定為被告繳納醫(yī)療保險費用,被告繳納個人承擔部分;具體繳納數(shù)額和繳納期限由張家口市社會保險事業(yè)管理局計算為準。三、原告與被告的勞動合同解除。四、駁回被告補繳公積金的請求。原告不服裁決內容,向本院提起訴訟,在訴訟中撤回對裁決第一、二不服提出的訴求,即對裁決第一、二項服裁。以上事實有原、被告雙方陳述一致,原告提供了仲裁裁決書一份在卷佐證,被告無異議。對于當事人雙方沒有爭議的事實,本院予以確認。雙方存在爭議的事實:原告主張由于被告自2006年4月1日以來無故長期不到崗上班,原告于2007年4月17日解除了與被告勞動合同關系,并于2007年4月19日向其送達了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提供證據(jù):1、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1份,送達人員有王子鵬、王小龍、郭錦萍(部門經理和工會人員),在場人在通知書上均簽字,被告拒簽;2、原告公司第三營業(yè)部向原告提供的情況匯報1份;3、2006年12月11日—2007年1月14日的考勤表5頁;4、被告辭職、調離審批表,共計2頁。擬證明由于被告一直曠工,經其所屬部門交由分公司,經分公司決定由于其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所以解除其勞動關系,并且報省公司備案。5、企業(yè)信息公示系統(tǒng)查詢的張家口基業(yè)商務酒店有限公司網(wǎng)頁截圖1份(2張),擬證明畢學林一直不參加工作,在2011年以個人名義開酒店,該酒店法定代表人是被告。被告質證:證據(jù)1是原告單方自制,原告也沒向被告送達過任何通知,此證據(jù)也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證據(jù)2、4屬于原告公司內部的資料,不具備真實性。證據(jù)3不真實,畢學林是業(yè)務員,在外跑保險,怎么可能其他人是全勤,而就唯獨被告全部是缺勤。證據(jù)5真實性無異議,但與本案無關。被告提供證據(jù):1、2005年被告?zhèn)€人先進獎杯照片一張,證據(jù)證明2005年被告是在原告單位工作的,并且成績突出,與原告訴狀中所稱“2005年后就不參加工作”相矛盾,證明原告訴狀所訴是不真實的;2、原告2005年底—2007年工資發(fā)放表,證據(jù)來源是原告在仲裁時向仲裁委提交的,可以證明原告提供的證據(jù)2考勤表是不真實的;此考勤表中顯示所有人都開了工資,金額是一樣的,如果被告曠工的話就不可能給被告發(fā)工資;工資表證明自2006年7月起單位所有人員工資實際發(fā)放都是200多元比之前一下少了將近1倍多,還不到社會最低工資標準,表明原告違法在先。被告沒有完成工作業(yè)績是原告杜撰的。2007年3月被告為了生計被迫離開公司。原告質證:證據(jù)1沒有異議,訴狀中寫的2005存有筆誤,應該是2006年。證據(jù)2就是我們向仲裁委提交的當時的工資表,工資表每個人都開的一樣,說明當時的體制是一樣的,干與不干一樣,并且2006年4月1日第三營業(yè)部成立被告就沒有到崗過,所以第三營業(yè)部將被告上報公司,我方認為此證達不到被告的證明目的。本院認證意見,證據(jù)1被告對其真實性提出異議,認為并沒有向其送達,原告未提供其他證據(jù)予以佐證,故證據(jù)1并不能達到證明目的。對證據(jù)2、4的真實性予以認定。證據(jù)5的真實性予以認定,被告自認2007年即離職,證據(jù)5顯示的企業(yè)開辦時間是2011年,故對此證的關聯(lián)性不予認定。被告提供的證據(jù)1,原告無異議,予以認定。被告提供的證據(jù)2系原告在仲裁時提交的,原告無異議,本院予以認定。原告提供的證據(jù)3反映營業(yè)部僅被告一人缺勤,但被告提供的證據(jù)2顯示營業(yè)部全體人員均發(fā)放工資,故證據(jù)3與被告提供的證據(jù)2相互矛盾,故不予認定。依據(jù)法院認定的證據(jù)認定的事實為:2005年被告完成保費收入505萬元,2006年被告保費任務450萬元,年底完成保費任何29萬元。2007年4月17日原告以被告長期不上班,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按照勞動合同規(guī)定,單方解除與被告的勞動合同,不追究違約金。經省公司于2007年4月30日審批同意解除。原告于2006年4、5月給被告發(fā)放每月工資1000元,2006年6月發(fā)放600元,2006年7、8月每月發(fā)放252.7元,2006年9月-2007年2月每月發(fā)放251.9元,2007年3、4月每月發(fā)放221.16元。被告自認于2007年3月離開公司。被告主張原告應支付2006年6月至2018年3月,共計141個月生活費,按最低工資標準1590*80%執(zhí)行。原告質證此請求并沒有經過仲裁,故法院不應支持。
原告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張家口市分公司(以下簡稱中保公司)與被告畢學林勞動爭議一案,本院于2018年2月11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中保公司委托訴訟代理人管中華、被告畢學林及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海東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必須將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送達到勞動者。原告主張向被告已經送達,被告拒簽,但其提供的證據(jù)并不能證明已經送達,若直接送達不了,原告也未依法定程序公告送達,故原告所主張的2007年4月17日解除勞動合同通知已經送達不能成立,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勞動關系仍然存在。2017年11月20日被告向張家口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與被告解除雙方的勞動合同,并未超過仲裁時效,故本院認定雙方勞動合同關系于2017年11月20日解除。被告并申請仲裁原告為被告補繳2007年4月至2017年11月的各項社保、公積金費用。張家口市勞動人事仲裁委員會于2018年1月5日作出張勞仲案字(2017)第130號仲裁裁決書,裁決:一、原告為被告補繳2007年4月至2017年11月養(yǎng)老保險,被告繳納個人應承擔部分;具體繳納數(shù)額由被告繳納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計算為準。二、原告按規(guī)定為被告繳納醫(yī)療保險費用,被告繳納個人承擔部分;具體繳納數(shù)額和繳納期限由張家口市社會保險事業(yè)管理局計算為準。原告、被告服裁,本院對裁決的第一、二項予以認定。被告提出要求原告支付生活費的主張,由于并未申請仲裁,不符合勞動爭議案件審理條件,故本案不予處理。綜上所述,原告未依法定程序向被告送達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雙方勞動合同關系仍存在,雙方勞動合同應從被告申請解除之日2017年11月20日起解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原、被告雙方勞動合同關系于2017年11月20日解除。案件受理費10元,減半收取5元,由原、被告各負擔2.5元。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武劍虹
書記員:白璐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