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區(qū)人民檢察院
不起訴決定書
科檢一部刑不訴〔2020〕Z210號
被不起訴人朱某甲,男,1969年**月**日出生,居民身份證號碼4325221969********,漢族,小學文化,現住址同戶籍所在地湖南省婁底市**縣**鎮(zhèn)**村**組。曾因犯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于2017年9月27日被錫林浩特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于2017年11月11日刑滿釋放。現因涉嫌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經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公安局決定,于2020年3月31日被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公安局取保候審。
本案由通遼市公安局偵查終結,以被不起訴人朱某甲涉嫌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于2020年6月22日向移送本院審查起訴。本院于2010年7月22日第一次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偵查機關補充完畢后于2020年8月21日重新移送本院審查起訴。后本院于2020年9月21日第二次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偵查機關補充偵查完畢后于2020年10月20日移送本院審查起訴?,F已審查終結。
通遼市公安局移送審查起訴認定:2015年8月11日,通遼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民警在工作中發(fā)現,科區(qū)客運站北門西側路南**招待所內存有一套用于群發(fā)信息的電子設備并處于開機狀態(tài),當天通遼市移動公司工作人員配合通遼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民警在該招待所查獲此設備。經查,此設備系朱某甲伙同朱某乙于2015年6月底放置于該招待所內,據通遼市移動公司出具的報案材料顯示,該設備于2015年7月23日至查獲當日,共計對1048576個通信用戶發(fā)送共計1635423條短信,信息內容為辦理各種證件,貨到付款,并留有聯系方式,期間對單個通信用戶的通信阻斷不滿1小時,損失無法估計。2017年3月,經自治區(qū)無線電監(jiān)測站核驗證明,該設備未經國家無線電機構型號核準,屬于偽基站設備,系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非法無線電設備。2019年12月3日,通遼市公安局委托北京**醫(yī)學研究院司法鑒定中心,對扣押的筆記本電腦、偽基站設備進行鑒定,鑒定意見:檢出偽基站相關電子數據,其中包括短信發(fā)送內容19個、偽基站短信發(fā)送IMSI記錄1635603條,檢材具有偽基站的短信發(fā)送功能,但因偽基站設備中未發(fā)現相關數據能清晰證明用戶正常通訊被中斷的時間長短,故無法給出關于用戶通信中斷時間的確切結論。經進一步偵查,此偽基站是朱某甲在網上購買,朱某乙負責案裝和調試。朱某甲、朱某乙二人通過此偽基站強行向設備周圍10-20米范圍內的不特定人群發(fā)送辦理假證件、假學歷、假發(fā)票的短信,有辦理需求的人收到短信之后就會給其二人打電話辦證,每個假證收取100元,其中成本40元、利潤60元,假學歷、假發(fā)票價格更高、利潤更大,二人通過此設備在通遼市經營一個多月時間,朱某甲非法獲利90000元,朱某乙非法獲利60000元。
經本院審查并兩次退回補充偵查,本院仍然認為通遼市公安局認定的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被不起訴人朱某甲擾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的行為系2015年11月1日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新增罪名之前的所實施的,因此不構成亂無線電通訊管理秩序罪;被不起訴人朱某甲是否構成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無司法鑒定對造成的經濟損失或通信中斷用戶的數量予以說明及證實;被不起訴人朱某甲是否構成詐騙罪或偽造事業(yè)單位印章罪、偽造國家機關證件、印章罪等罪名無充分證據予以證實,不符合起訴條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五條第四款的規(guī)定,決定對朱某甲不起訴。
被害人如不服本決定,可以自收到本決定書后七日以內向通遼市人民檢察院申訴,請求提起公訴;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通遼市科爾沁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自訴。
科爾沁區(qū)人民檢察院
2020年11月12日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