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縣廈鋪鎮(zhèn)西湖沙廠
王桂芹(湖北仁賢律師事務所)
熊某某
黃文魁(湖北自成律師事務所)
上訴人(原審被告)通山縣廈鋪鎮(zhèn)西湖沙廠(以下簡稱通山西湖沙廠)。
住所地湖北省通山縣廈鋪鎮(zhèn)西湖村五組。
法定代表人方聲樹,通山西湖沙廠廠長。
委托代理人王桂芹,湖北仁賢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熊某某,男,原通山西湖沙廠員工。
委托代理人黃文魁,湖北自成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通山西湖沙廠因與熊某某工傷保險待遇糾紛一案,不服湖北省通山縣人民法院
(2013)鄂通山民一初字第176號
民事判決,向院提起上訴。
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4年7月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上訴人通山西湖沙廠委托代理人王桂芹、被上訴人熊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黃文魁到庭參加了訴訟。
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審認定,2011年4月28日,原告經(jīng)被告同意到被告處從事機器運沙工作,雙方未簽訂書
面勞動合同,雙方口頭約定原告每月固定工資2400元。
2011年10月1日早上6時許,原告在運沙機器漏口處從事沙石作業(yè)時,右腳不慎被運沙機器卷入,導致原告右腳離斷傷、會陰皮膚挫裂傷、右鼓膜穿孔。
事故發(fā)生后,被告送原告到通山縣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88天,被告除支付原告前期醫(yī)療費用外,另給付原告費用17500元。
2011年11月25日,通山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通勞社工(2011)第75號
工傷認定決定書
,認定原告為工傷。
2012年1月3日,原告向咸寧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進行“傷殘及勞動能力鑒定”,2012年6月11日,咸寧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了咸勞鑒字(2012)176號
勞動能力鑒定結(jié)論通知書
,鑒定結(jié)論為原告?zhèn)麣埖燃墳槿墶?br/>原告對該鑒定不服,于2012年6月27日,向湖北省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2012年12月31日,湖北省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作出了鄂勞鑒字(2012)401號
勞動能力鑒定結(jié)論通知書
(最終結(jié)論),鑒定結(jié)論為原告?zhèn)麣埖燃墳槿墶?br/>2012年1月3日,被告委托武漢艾格美康復器材有限公司對原告需裝配輔助器具等進行了鑒定,2012年6月26日,武漢艾格美康復器材有限公司作出了武漢艾格美鑒定(2012):第077號
傷殘輔助器具裝配司法鑒定書
,對原告需裝配假肢的價格和年限及康復訓練時間作出了結(jié)論。
2012年7月13日,原告向通山縣勞動仲裁院申請勞動仲裁,并書
面申請與被告解除勞動關(guān)系。
2013年6月8日,通山縣勞動仲裁院作出了通勞人仲裁字(2013)第5號
仲裁裁決,認為原告從程序上既沒有向咸寧市、湖北省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要求假肢等輔助器具及護理等級的申請,又沒有經(jīng)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是否需要康復性治療,被告委托武漢艾格美康復器材有限公司對原告需裝配輔助器具等進行鑒定的行為不符合勞動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故對武漢艾格美鑒定(2012):第077號
傷殘輔助器具裝配司法鑒定書
不予確認,并裁決:一、解除原、被告的勞動關(guān)系。
二、由被告支付原告各項傷殘待遇189591.5元:1、一次性傷殘補助金:23個月×2400元/月=55200元;2、一次性傷殘津貼:2400元/月×3.3年×80%=86400元;3、一次性護理費:(3×12+3)×2400元/月×80%×50%=21600元。
4、停工留薪期間工資:8個月×2400元/月=19200元;5、住院伙食補助費:88天×30元/天=2640元;6、醫(yī)療費:2685.5元(除被告已給付的前期醫(yī)療費);7、交通費:1066元。
8、住宿費:500元。
9、鑒定費:300元。
三、由被告支付原告雙倍工資12000元。
四、由被告支付原告經(jīng)濟補償金1200元。
五、駁回原告的其他仲裁請求。
原告不服該裁決,認為該裁決書
遺漏了賠償項目,訴至原審法院
。
2013年10月30日,原審法院
委托湖北省康復輔具技術(shù)中心司法鑒定中心對原告是否需裝配輔助器具等問題進行重新鑒定。
2013年11月12日,湖北省康復輔具技術(shù)中心司法鑒定中心作出了(2013)輔助器具鑒定第141號
司法鑒定意見書
。
鑒定意見為:根據(jù)原告的殘肢情況,需裝配國產(chǎn)普通適用型大腿假肢,國產(chǎn)普通適用型大腿假肢目前售價25731元;假肢的使用年限為三年一個更換周期;每個更換周期內(nèi),假肢的維修費用為假肢價10-20%;初、再次裝配假肢及功能訓練時間分別為30天、20天左右;假肢的更換次數(shù),按當?shù)卦V訟法院
人均壽命計算。
原告為此支付鑒定費1525元。
原審認為,一、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 ?規(guī)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原告作為勞動者依法應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而被告未按規(guī)定為原告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此責任應由被告承擔。
原告于2012年7月13日向通山縣勞動仲裁院申請勞動仲裁,并書
面申請與被告解除勞動關(guān)系。
故原告提出解除原、被告之間勞動關(guān)系的請求,原審予以支持,同時被告還應為原告繳納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的養(yǎng)老保險費。
二、因被告未依法與原告簽訂書
面勞動合同,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二條 ?的規(guī)定,被告還應支付原告雙倍工資,按被告在勞動合同解除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標準2400元/月計算,故被告應支付原告11個月的雙倍工資為:2400元/月×11個月,即為26400元。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 ?、第四十七條 ?規(guī)定,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 ?規(guī)定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jīng)濟補償。
經(jīng)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
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jīng)濟補償。
故按被告在勞動合同解除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標準2400元/月,自2011年4月起至2012年7月,應計算1.5個月,即為:2400元/月×1.5個月=3600元。
四、原告熊某某在被告通山西湖沙廠工作期間遭受工傷,依法應當享受工傷待遇。
根據(jù)鄂勞社文(2006)103號
《關(guān)于湖北省農(nóng)民工參加工傷保險和醫(y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第七條之規(guī)定,“參加工傷保險并足額繳費的用人單位中傷殘等級為一至四級的農(nóng)民工,按規(guī)定享受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其中,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等長期待遇,按月支付,直至喪失領(lǐng)取條件為止。
有條件的地區(qū),經(jīng)傷殘農(nóng)民工本人提出可一次性享受有關(guān)工傷保險待遇并與所在統(tǒng)籌地區(qū)工傷保險經(jīng)辦機構(gòu)簽訂協(xié)議,終止工傷保險關(guān)系。
一次性工傷保險待遇的計發(fā)標準為: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按《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標準計發(fā);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分別按統(tǒng)籌地區(qū)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6、24、22、20個月標準計發(fā);一次性傷殘津貼以本人當年的傷殘津貼為標準,計發(fā)到法定正常退休年齡,最高不超過20年……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按上述規(guī)定一次性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終止工傷保險關(guān)系。
”本案中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統(tǒng)籌,因此應由用人單位按照國家的有關(guān)標準負擔工傷職工的工傷保險待遇。
原告熊某某的各項工傷待遇為:1、一次性傷殘補助金:23個月×2400元/月=55200元;2、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按統(tǒng)籌地區(qū)上年度(2010年)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算22個月,即為:22個月×1588.5元/月=34947元;3、一次性傷殘津貼(原告于1954年1月出生至工傷最終結(jié)論評殘時間為2012年12月31日,年齡為58歲11個月,即為58.92歲,按湖北省人均壽命75.86歲計算原告的一次性傷殘津貼)即為:2400元/月×[(75.86-58.92)×12個月]×80%=390297.6元;4、生活護理費,根據(jù)原告的殘肢情況,需裝配國產(chǎn)普通適用型大腿假肢,故屬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其標準按統(tǒng)籌地區(qū)上年度(2010年)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計算,即為:1588.5元/月×[(75.86-58.92)×12個月]×30%=96873.08元。
5、停工留薪期間(自工傷發(fā)生之日起計算,原告受工傷最終結(jié)論評殘時間為2012年12月31日,為14個月,因停工留薪期一般不得超過12個月,故按12個月計算)工資:2400元/月×12個月=28800元;6、鑒定費:300元+1525元=1825元。
7、殘疾輔助器具費用:①安裝假肢費用按湖北省人均壽命75.86周歲計算:25731元×[(75.86-58.92)÷3]=145294.37元;②維修費用按15%計算:25731元×[(75.86-58.92)÷3]×15%=21794.16元。
以上共計775031.21元。
因被告已給付原告費用17500元,故該費用應在被告給付原告賠償款中予以扣減。
對原告超出部分的訴訟請求,原審不予支持。
本案經(jīng)原審法院
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 ?第一款 ?第三項 ?、第四十六條 ?第一款 ?第一項 ?、第四十七條 ?、第八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六條 ?、第二十七條 ?及《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條 ?、第三十三條 ?、第三十四條 ?第二款 ?、第三十五條 ?之規(guī)定,判決:一、原告熊某某與被告通山西湖沙廠之間的勞動關(guān)系解除。
二、由被告通山西湖沙廠為原告熊某某補繳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的養(yǎng)老保險費(補繳屬單位應承擔的部分),具體數(shù)額以通山縣社會保險機構(gòu)核定的數(shù)額為準,限被告通山西湖沙廠于本判決生效后一個月內(nèi)履行完畢。
三、由被告通山西湖沙廠支付原告熊某某二倍工資26400元。
四、由被告通山西湖沙廠支付原告熊某某經(jīng)濟補償金3600元。
五、由被告通山西湖沙廠給付原告熊某某工傷保險待遇775031.21元,原、被告之間的工傷保險關(guān)系終止。
六、上述三、四、五項共計805031.21元,扣減被告已給付原告費用17500元,被告還應給付原告787531.21元。
該款限被告通山西湖沙廠于本判決生效后一個月內(nèi)給付287531.21元;余款50萬元分五年給付,限被告于每年(2014年起)12月30日前支付10萬元直至履行完畢止。
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本案受理費10元,由被告負擔。
通山西湖沙廠不服原審判決,上訴提出:一、原審認定事實錯誤。
被上訴人熊某某不是農(nóng)民工,系已參加社會統(tǒng)籌的下崗工人,原工作企業(yè)已為其繳納了養(yǎng)老保險。
原審適用有關(guān)農(nóng)民工規(guī)定作出判決錯誤。
二、原審判決適用法律錯誤。
在具體賠償數(shù)額上,判決上訴人一次性支付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34947元錯誤,不應支付;判決一次性傷殘津貼390297.6元不正確,應為86400元;判決生活護理費96873.08元、殘疾器具費用21794.16元沒有法律依據(jù);判決停工留薪期工資14個月計28800元不當,最長不超過12個月。
綜上,請求撤銷原判第五、六項,作出公正裁判。
熊某某答辯稱,一、原審認定的事實清楚。
二、殘疾器具費是依法鑒定確定的。
三、被上訴人下崗后無工作,可視同農(nóng)民工。
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查明的事實與原審認定的事實一致,本院繼續(xù)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農(nóng)民工是指在國家規(guī)定的勞動年齡內(nèi),在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或者進入城鎮(zhèn)務工的農(nóng)業(yè)戶口人員。
被上訴人熊某某不屬農(nóng)業(yè)戶口,而系參加了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企業(yè)下崗職工。
原審將熊某某確定為農(nóng)民工不當。
因此,上訴人提出原審按照農(nóng)民工工傷待遇所作的各項判決錯誤的理由成立。
上訴人通山西湖沙廠及被上訴人熊某某對于原審判決第一至四項的內(nèi)容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
對于原審判決第五項熊某某應享有的工傷保險待遇,通山西湖沙廠對原審判決中確定的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34947元、一次性傷殘津貼390297.6元、生活護理費96873.08元、殘疾輔助器具費21794.16元和原審工傷留薪期按14個月計算等提出異議。
對于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本院認為,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系對工傷致殘五至六級傷殘的職工,在勞動合同關(guān)系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后給予的賠償。
熊某某工傷等級為三級,原審認定的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34947元,沒有法律依據(jù),本院予以糾正。
對于一次性傷殘津貼,本院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五條 ?規(guī)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三級的,享受的傷殘津貼標準為本人工資的80%。
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xù)后,停發(fā)傷殘津貼,按照國家有關(guān)規(guī)定享受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
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熊某某本人工資為每月2400元,在其年滿60周歲前,仍然應支付13個月的傷殘津貼即:2400元×80%×13個月=24960元。
被上訴人熊某某在年滿60周歲后,其領(lǐng)取的養(yǎng)老金為1582.56元。
該養(yǎng)老金與熊某某本人工資2400元的80%間的差額為337.44元,應由上訴人補足。
原審計算傷殘津貼時,以湖北省人均壽命75.86歲為基數(shù)作為計算傷殘津貼的時間并無不當,本院繼續(xù)予以確定。
熊某某年滿60周歲后,上訴人應支付的一次性傷殘津貼應為:337.44元×(75.86-60)=5351.80元。
一次性傷殘津貼合計30311.80元。
原審計算的一次性傷殘津貼數(shù)額有誤,本院予以糾正。
上訴人提出工傷留薪期不應按14個月計算的問題,本院認為,原審計算工傷留薪期并不是按14個月計算的,原審按12個月作為基數(shù)計算,并無不當。
對于生活護理費、殘疾輔助器具費,本院認為,《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職工因工致殘需要生活護理和配備輔助器具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上訴人提出不應承擔上述費用的理由于法無據(jù),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上訴人通山西湖沙廠應支付給被上訴人熊某某的工傷保險待遇為:一次性傷殘補助金55200元、一次性傷殘津貼30311.80元、生活護理費96873.08元、停工留薪期間28800元、鑒定費1825元、殘疾輔助器具費用和維修費用167088.53元,以上合計380098.41元。
上訴人還應支付熊某某經(jīng)濟補償金3600元、二倍工資26400元。
綜上,上訴人應支付給熊某某款項總計人民幣410098.41元。
原審認定的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部分不當導致部分賠償項目數(shù)額計算有誤,本院予以糾正。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二)項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一、維持湖北省通山縣人民法院
(2013)鄂通山民一初字第176號
民事判決主文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七項;二、變更湖北省通山縣人民法院
(2013)鄂通山民一初字第176號
民事判決主文第五項為“由被告通山縣廈鋪鎮(zhèn)西湖沙廠給付原告熊某某工傷保險待遇380098.41元,原、被告之間的工傷保險關(guān)系終止。
”三、變更湖北省通山縣人民法院
(2013)鄂通山民一初字第176號
民事判決主文第六項為“上述三、四、五項共計410098.41元,扣減被告已給付原告費用17500元,被告還應給付原告392598.41元,限被告于本判決生效后分期支付:即2014年9月20日、同年10月20日和同年11月20日分別支付10萬元;余款于2015年12月30日前付清。
”一、二審案件受理費各10元,均由上訴人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本院認為,農(nóng)民工是指在國家規(guī)定的勞動年齡內(nèi),在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或者進入城鎮(zhèn)務工的農(nóng)業(yè)戶口人員。
被上訴人熊某某不屬農(nóng)業(yè)戶口,而系參加了社會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企業(yè)下崗職工。
原審將熊某某確定為農(nóng)民工不當。
因此,上訴人提出原審按照農(nóng)民工工傷待遇所作的各項判決錯誤的理由成立。
上訴人通山西湖沙廠及被上訴人熊某某對于原審判決第一至四項的內(nèi)容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
對于原審判決第五項熊某某應享有的工傷保險待遇,通山西湖沙廠對原審判決中確定的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34947元、一次性傷殘津貼390297.6元、生活護理費96873.08元、殘疾輔助器具費21794.16元和原審工傷留薪期按14個月計算等提出異議。
對于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本院認為,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系對工傷致殘五至六級傷殘的職工,在勞動合同關(guān)系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后給予的賠償。
熊某某工傷等級為三級,原審認定的一次性醫(yī)療補助金34947元,沒有法律依據(jù),本院予以糾正。
對于一次性傷殘津貼,本院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五條 ?規(guī)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三級的,享受的傷殘津貼標準為本人工資的80%。
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并辦理退休手續(xù)后,停發(fā)傷殘津貼,按照國家有關(guān)規(guī)定享受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
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待遇低于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熊某某本人工資為每月2400元,在其年滿60周歲前,仍然應支付13個月的傷殘津貼即:2400元×80%×13個月=24960元。
被上訴人熊某某在年滿60周歲后,其領(lǐng)取的養(yǎng)老金為1582.56元。
該養(yǎng)老金與熊某某本人工資2400元的80%間的差額為337.44元,應由上訴人補足。
原審計算傷殘津貼時,以湖北省人均壽命75.86歲為基數(shù)作為計算傷殘津貼的時間并無不當,本院繼續(xù)予以確定。
熊某某年滿60周歲后,上訴人應支付的一次性傷殘津貼應為:337.44元×(75.86-60)=5351.80元。
一次性傷殘津貼合計30311.80元。
原審計算的一次性傷殘津貼數(shù)額有誤,本院予以糾正。
上訴人提出工傷留薪期不應按14個月計算的問題,本院認為,原審計算工傷留薪期并不是按14個月計算的,原審按12個月作為基數(shù)計算,并無不當。
對于生活護理費、殘疾輔助器具費,本院認為,《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職工因工致殘需要生活護理和配備輔助器具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上訴人提出不應承擔上述費用的理由于法無據(jù),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上訴人通山西湖沙廠應支付給被上訴人熊某某的工傷保險待遇為:一次性傷殘補助金55200元、一次性傷殘津貼30311.80元、生活護理費96873.08元、停工留薪期間28800元、鑒定費1825元、殘疾輔助器具費用和維修費用167088.53元,以上合計380098.41元。
上訴人還應支付熊某某經(jīng)濟補償金3600元、二倍工資26400元。
綜上,上訴人應支付給熊某某款項總計人民幣410098.41元。
原審認定的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部分不當導致部分賠償項目數(shù)額計算有誤,本院予以糾正。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二)項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一、維持湖北省通山縣人民法院
(2013)鄂通山民一初字第176號
民事判決主文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七項;二、變更湖北省通山縣人民法院
(2013)鄂通山民一初字第176號
民事判決主文第五項為“由被告通山縣廈鋪鎮(zhèn)西湖沙廠給付原告熊某某工傷保險待遇380098.41元,原、被告之間的工傷保險關(guān)系終止。
”三、變更湖北省通山縣人民法院
(2013)鄂通山民一初字第176號
民事判決主文第六項為“上述三、四、五項共計410098.41元,扣減被告已給付原告費用17500元,被告還應給付原告392598.41元,限被告于本判決生效后分期支付:即2014年9月20日、同年10月20日和同年11月20日分別支付10萬元;余款于2015年12月30日前付清。
”一、二審案件受理費各10元,均由上訴人承擔。
審判長:趙斌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