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五組。
負責人魏景元,五組組長。
委托代理人王占峰,村支書,住河北省承德縣。
委托代理人段樹春,河北山莊律師事務所隆化分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初某,住河北省承德縣。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初學營,住址同上。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賀某某。
三被上訴人的委托代理人丁昱文,河北德律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村民委員會。
法定代表人楊新生,村主任。
委托代理人段樹春,河北山莊律師事務所隆化分所律師。
上訴人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五組(以下簡稱武場村五組)與被上訴人初某、初學營、賀某某及原審被告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武場村委會)因林地承包合同糾紛一案,不服河北省承德縣人民法院(2015)承民初字第2528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武場村五組負責人魏景元及其委托代理人王占峰、段樹春,被上訴人初學營、賀某某及初某、初學營、賀某某委托代理人丁昱文,原審被告武場村委會法定代表人楊新生及其委托代理人段樹春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判認定,1984年7月30日,原告初某與被告武場村委會簽訂了《承包荒山契約》,約定被告武場村五組將二、三道溝幼林、荒山承包給原告初某造林看護;限原告初某三年內(nèi)完成造林任務;完成造林快、管理好時子女可以繼承,權屬一百年歸初某;分成問題,荒山育成后,按一、九分成(個人得九)。1985年11月22日,原告賀某某之父賀中全(已于2010年病故)、魏井元與被告武場村委會簽訂了《承包荒山合同書》,約定被告武場村五組將四道溝荒山承包給賀中全、魏井元造林;分成和每次收益均按一、九分成(個人得九);若造林快,看護好,權屬可永遠不變,不能按期完成,造林不好的可轉他人承包。事后,魏井元將其所承包的荒山轉讓給原告初學營經(jīng)營管理。
三原告承包荒山后,投入一定人力和物力,將原有荒山栽上松樹及刺槐等樹木,履行了植樹造林義務,并花費一定時間對山林進行看管。2003年8月19日,經(jīng)承德縣林業(yè)局驗收,給三原告頒發(fā)了《林地使用證》,該林權使用證記載,林地使用權人及林木所有權人有原告初學營及賀中全。
2009年3月,政府因修建承秦高速公路需要征收土地,三原告承包的荒山被部分征收,其中征收原告初某和初學營所承包三道溝林地35.445畝,征收原告賀某某所承包四道溝林地18.297。政府部門按照荒山每畝3萬元、林地每畝5萬元的補償標準,給付被告武場村五組土地補償費共計268.71萬元(5萬元/畝×53.742畝),并給付原告初某和初學營林木補償款31,941.00元,給付原告賀某某林木補償款7,817.20元。
2011年4月,經(jīng)被告武場村五組召開村民會議最終決定,該土地補償費268.71萬元歸被告武場村五組村民集體所有,按小組人口數(shù)平均分配。事后,被告武場村五組將該土地補償款按人口數(shù)平均分配后由各戶領取。
另查明:2012年6月6日,三原告以武場村委會為被告向本院提起訴訟,要求判令被告武場村委會給付三原告土地補償款的80%,即人民幣2,149,680.00元。2013年1月8日,本院作出(2012)承民初字第1721號民事裁定,裁定駁回三原告起訴。
原審法院認為:原告初某與被告武場村委會簽訂了《承包荒山契約》、賀中全、魏井元與被告武場村委會簽訂了《承包荒山合同書》是各方真實的意思表示,除其中的承包年限超出國家規(guī)定的林地承包年限最高不超過七十年,應按承包期限為七十年履行外,其余約定均不違背法律規(guī)定,各方均應按合同約定履行。合同簽訂后,三原告作為承包經(jīng)營權人對承包的荒山依法享有了在承包期內(nèi)使用、收益等權利。三原告進行了投資、投勞,改變了荒山用途,既使荒山變成林地,亦使承包的荒山林地出現(xiàn)增值效益。故三原告作為承包權人應享有在承包荒山范圍內(nèi)栽植林木及因此形成的土地增值等收益的權利。原告承包的林地被征占后,國家的補償標準為林地每畝5萬元、荒山每畝3萬元,三原告據(jù)此認為其將承包的荒山改造成林地,故國家征占時按林地每畝5萬元而非荒山每畝3萬元補償,其中每畝2萬元差價系三原告承包后對荒山改造成林地,承包林地產(chǎn)生增值所致,依據(jù)不足,本院不予采信。被告武場村五組作為三原告承包林地的所有權人已接受國家給付的被征占林地補償款,其中亦包括三原告承包林地產(chǎn)生的增值部分,故被告武場村五組應對三原告被征占的承包林地的增值部分予以補償。由于雙方并未對荒山改造成林地被國家征占后給付費用如何分配進行約定,本院考慮按國家補償標準的15%作為三原告的承包林地的增值價值為宜,即被告武場村五組應補償原告初某、初學營265,837.50元(50,000.00元/畝×35.445畝×15%)、原告賀某某137,227.50元(50,000.00元/畝×18.297畝×15%)。三原告承包的林地因承秦高速修路被部分征用。原被告繼續(xù)履行被征占林地部分的承包合同已無可能,故原告要求解除被征占部分林地的承包協(xié)議理由合理,本院予以支持。三原告要求被告武場村委會承擔民事責任,因未向本院提供相應的依據(jù),本院不予認可。被告辯稱此案屬一案不再理范圍,因本案與三原告前次起訴案件在當事人名稱、訴訟標的、訴訟請求等方面均不盡相同,故被告的辯解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信。本院為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二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一)項、第九十七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百三十二條、第四十二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判決:一、解除原告初某與被告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村民委員會于1984年7月30日簽訂《承包荒山契約》中修建承秦高速公路所征收林地35.445畝的部分;二、解除原告賀某某之父賀中全、魏井元與被告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村民委員會于1985年11月22日簽訂《承包荒山合同書》中修建承秦高速公路所征收林地18.297畝的部分;三、被告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五組于本判決生效后五日內(nèi)給付原告初某和初學營人民幣265,837.50元;四、被告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五組于本判決生效后五日內(nèi)給付原告賀某某人民幣137,227.50元;五、被告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村民委員會在本案中不承擔民事責任;六、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查明的事實與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一致。
本院認為,被上訴人初某與原審被告武場村委會簽訂的《承包荒山契約》及賀中全、魏井元與原審被告武場村委會簽訂的《承包荒山合同書》,除承包期限按規(guī)定應為七十年外,其余約定均為各方真實意思表示,各方均應如約履行。上訴人武場村五組稱:本案屬于重復訴訟,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因本案在當事人名稱、訴訟標的、訴訟請求等方面與三被上訴人前次起訴案件不盡相同,不屬于重復訴訟。上訴人武場村五組稱:一審法院判決解除被征占部分土地的承包合同沒有法律依據(jù)。由于修建承秦高速需將三被上訴人所承包的林地部分征用,繼續(xù)履行被征占林地部分的承包合同已無可能,三被上訴人承包山林獲得收益的承包目的不能實現(xiàn),故原審法院判決解除被征占林地部分的承包合同并無不當。上訴人武場村五組稱:一審認定268萬補償款中包括三被上訴人承包荒山產(chǎn)生的增值是錯誤的,增值是土地性質問題與土地所有權有關與使用權無關,被上訴人已領取地上附著物補償款,已實現(xiàn)了承包目的。承包合同約定林木收益按1:9分成,現(xiàn)補償款都讓三被上訴人領取,沒支付上訴人1分錢,違約方是三被上訴人。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農(nóng)業(yè)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試行)》第十二條關于“承包方因承包經(jīng)營的土地被依法征用或者被依法批準使用后,要求發(fā)包方按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給予補償或者要求發(fā)包方對其為改良土地的實際投入給予適當補償?shù)?,人民法院應當支持”的?guī)定,因三被上訴人在承包期內(nèi)對荒山進行了投資及改良,植樹造林,確實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改變了荒山的面貌,使原有的荒山變成了林地,客觀上導致了被征用土地的價值升值,對此,上訴人武場村五組應予足夠考慮;又因承包合同中對承包期間土地被征占如何分配補償款等事宜并無約定,原審法院酌情按國家征地補償標準的15%,作為計算三被上訴人所承包的林地被征占部分的增值補償,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釋部分,應予以維持。上訴人武場村五組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其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9274.00元人民幣,由上訴人承德縣甲山鎮(zhèn)武場村五組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李紅梅代理審判員應春明代理審判員王立娟
書記員:王一凡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