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伊某金某礦業(yè)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楊邵軍,職務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張霄,黑龍江新飛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張某某。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程新民。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鄭樹華。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何長春。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楊玉文。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程新國。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潘福利。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高波。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孟范杰。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高洪坤。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田正江。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劉福河。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劉長江。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叢連君。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高志海。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于連江。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鄭秋林。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付叢章。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楊玉波。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孔慶海。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高洪濤。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李海權(quán)。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劉玉臣。
共同訴訟代表人張某某。
共同訴訟代表人劉福河。
委托代理人宗銀成,黑龍江聯(lián)合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伊某金某礦業(yè)有限公司因與被上訴人張某某等23人勞動合同糾紛一案,不服西林區(qū)人民法院(2014)西民初字第12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4年11月6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伊某金某礦業(yè)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張霄,23名被上訴人及委托代理人宗銀成,共同訴訟代表人張某某、劉福河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審認定,23名被告自2004年9月在原告處工作,在2012年分別與原告簽訂了勞動合同書,合同約定了“勞動合同的期限、工作內(nèi)容和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和休息放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yè)危害防護、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焙贤炗喓蟊桓姘凑蘸贤膬?nèi)容履行權(quán)利、義務,直至在2013年7月31日,原告單位的趙副總經(jīng)理在坑口管理人員會議上宣布此工作地點不能再繼續(xù)進行正常工作,終止被告現(xiàn)工作地點。后雙方也未就變更工作地點達成一致意見。故勞動合同無法履行。
另查明,23名被告在崗期間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資:程新民2,665.47/月平均、鄭樹華2,792.41/月平均、何長春1,559.70/月平均、楊玉文2,254.99/月平均、程新國2,940.67/月平均、潘福利2,712.64/月平均、張某某2,766.22/月平均、高波1,862.20/月平均、孟范杰2,859.94/月平均、高洪坤1,724.60/月平均、田正江2,691.71/月平均、鄒本和2,744.06/月平均、劉福河2,895.18/月平均、劉長江2,364.90/月平均、叢連軍2,838.69/月平均、高志海3,625.73/月平均、于連江4,898.82/月平均、鄭秋林2,648.23/月平均、吳維良1,996.30/月平均、宋恩全4,649.93/月平均、付叢章1,964.93/月平均、楊玉波1,773.12/月平均、孔慶海928.80/月平均、高洪濤1,849/月平均、李海權(quán)1,484.60/月平均、劉玉臣597.60/月平均、馬洪慶2,833.85/月平均。
原審認為,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guān)系、明確雙方權(quán)利和義務的協(xié)議。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原、被告自愿簽訂勞動合同,雙方應當按合同約定的內(nèi)容履行。23名被告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履行權(quán)利和義務,直至2013年7月31日,用人單位的趙副總經(jīng)理在坑口管理人員的會議上宣布此工作地點不能繼續(xù)正常工作,停止現(xiàn)在的工作地點,8月8日關(guān)停井下水泵淹井,徹底停產(chǎn),致使被告無法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原告提出未向被告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且給被告提供新的工作地點,但未提供充足的證據(jù)來證實雙方同意變更工作地點的事實,故對原告此主張不予采信。伊某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于2013年11月29日作出西勞仲字(2013)第2號《仲裁裁決書》,客觀、真實,合法有效,雙方當事人應予履行。綜上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10.00元,由原告負擔。
二審查明:劉福河工齡8年1個月、孔慶海工齡3年1個月、李海權(quán)工齡6年2個月。
其他事實與一審認定的事實一致,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guān)系、明確雙方權(quán)利和義務的協(xié)議,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雙方應當按合同約定的內(nèi)容履行。2013年7月31日,用人單位在坑口管理人員的會議上宣布關(guān)停井下水泵淹井,徹底停產(chǎn),致使張某某等23人作為勞動者無法繼續(xù)履行勞動合同。庭審中,被上訴人張某某等23人已明確表示解除合同。因此,仲裁裁決認定申請人要求解除勞動合同,被申請人應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并無不當。上訴人提出不支付補償金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仲裁裁決認定劉福河、孔慶海、李海權(quán)在上訴人處工作年限存在錯誤。二審查明確定,劉福河工齡8年1個月、孔慶海工齡3年1個月、李海權(quán)工齡6年2個月。因此,應在執(zhí)行中變更。
綜上,一審法院判決駁回原審原告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0元,由上訴人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張 輝 審 判 員 韓玉紅 代理審判員 于曉星
書記員:高冬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