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上海市靜安區(qū)內外聯(lián)公寓業(yè)主委員會,住所地上海市靜安區(qū)。
負責人:上海中安商貿總公司,職務主任。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鎮(zhèn)生,上海市弘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上海巴士第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普陀區(qū)。
法定代表人:吳翼翔,職務總經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施勵生,上海市天目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上海市靜安區(qū)內外聯(lián)公寓業(yè)主委員會(以下簡稱內外聯(lián)業(yè)委會)訴被告上海巴士第三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士第三公司)其他物權保護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24日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后因案情復雜,本案轉為普通程序審理,于2019年5月24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內外聯(lián)業(yè)委會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王鎮(zhèn)生、被告巴士第三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施勵生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內外聯(lián)業(yè)委會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10,000元(具體組成:原告代為賠償拉面店業(yè)主的190,000元,拆遷費20,000元);2、被告支付房屋使用費308,000元(計算方式:自2004年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止,參照拉面店的租賃合同中2005年的標準每月2,000元計算)。3、訴訟費由被告負擔。事實和理由:上海市靜安區(qū)內外聯(lián)公寓房屋(以下簡稱內外聯(lián)公寓)系1996年由企業(yè)聯(lián)合集資,開發(fā)商上海內外聯(lián)房地產公司(以下簡稱內外聯(lián)公司)建造的。當時為公益需要,依照相關規(guī)定,開發(fā)商將內外聯(lián)公寓地塊紅線內的一幢臨海防路的房屋(以下簡稱系爭建筑物)無償給被告作為54路公交車終點站的經營使用房。2003年政府將被告54路終點站搬遷至昌化路,但被告并未將系爭建筑物歸還原告。反而將系爭建筑物以其名義借給他人開設拉面店并收取租金。十多年來系爭建筑物一直經營蘭州拉面。對此,街道辦事處等政府部門數次欲對該無產證登記的違法建筑進行拆除,但均因無法了解實情及涉及到少數民族政策而無果。2014年,由于周邊地塊的拆遷牽涉到系爭建筑物的拆除,相關部門要求原告作為該地塊的權利人對系爭建筑物實施拆除。為此原告做了大量工作,并為此聘請了律師,并與被告接觸,希望被告作為出租人出面解決此事。但遭被告推諉、搪塞,但表示系爭房屋如與其有關,愿意承擔責任。最后在街道相關部門的組織、主持下,原告與該蘭州拉面店經營者達成和解協(xié)議,由原告支付經營者19萬元的補貼款,該蘭州拉面店同意搬離并將房屋交由原告拆除。原告旋即委托街道工程隊將系爭建筑物予以拆除。原告認為,1996年內外聯(lián)公寓開發(fā)商將地塊內建筑房屋依規(guī)定無償給被告設立公交站公益使用,被告公交站搬遷后公益效益滅失,理應按規(guī)定將系爭建筑物交還原告。被告不但不交還原告,還將系爭建筑物以其名義借給他人經營拉面店并收取房租,其行為明顯的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由于被告的侵權行為給社會、地區(qū)管理帶來極大的后患和后遺癥,給原告的拆遷等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原告與被告協(xié)調無果后只得訴至法院,現(xiàn)原告已經業(yè)主大會授權向被告主張權利,故請求法院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巴士第三公司辯稱,首先,原告陳述事實與之前陳述矛盾。針對訴請1,原告主張的21萬元無任何依據。系爭建筑物共有二個部分,一部分是人行道上的違章建筑,還有一部分是動遷之后開發(fā)商安置給公交總公司的二層房屋,都不是原告所有的。拉面店的違章建筑是在人行道上,位于內外聯(lián)公寓的紅線外,該拆違不是原告的職責,原告補償系自身違法造成,該筆錢款支出與被告無關。原告對自己門口違章搭建不聞不問,是自身的問題。原告稱是街道讓其進行的補償,但該補償未經全體業(yè)主或業(yè)主大會同意,屬擅自賠償,應自負責任。原告在賠償之前應知道系爭糾紛應通過訴訟解決,現(xiàn)系爭建筑物已拆除,造成訴訟不能,是原告的責任。其次,被告從未將系爭建筑物出租給拉面店,被告于2011年10月成立,2015年6月政府把公交54路交給被告運營,當時接收是昌化路的54路終點站,被告接收時并不清楚還存在著系爭建筑物。原告于2016年發(fā)函給被告,當時被告不清楚情況,后來經了解才知道系爭建筑物系1996年開發(fā)商動遷后應安置給公交總公司的房屋,之后由當時運營公交54路的上海市巴士四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士四汽)管理和使用,巴士四汽一直使用到2003年,終點站變更至昌化路。2005月1月,巴士四汽了解到,車隊有職工擅自把系爭建筑物出租,之后車隊收回了系爭建筑物,系爭建筑物繼續(xù)空關,后來系爭建筑物被人擅自占用。2015年,上海巴士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將巴士第三公司、巴士四汽進行區(qū)域化整合重組,新公司命名為巴士第三公司,之前巴士四汽的相關資產和線路均由巴士第三公司承繼。因此被告對于占用情況根本不知情,故才有了相應回函中的陳述。反之,原告明知拉面店違章搭建,被拆除后又反復違章搭建,說明原告方不負責任,應承擔不利后果。針對訴請2,該房屋不是原告所有,原告根本無權要求占有使用費,且早已過訴訟時效。故不同意原告的全部訴請。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根據當事人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系爭建筑物位于內外聯(lián)公寓的地籍范圍內。
2016年11月15日的《海防路蘭州拉面館專項整治推進會會議紀要》載明,11月15日在江寧路街道網格中心,由江寧路街道網格中心牽頭,聯(lián)合城管、派出所、物業(yè)管理處、業(yè)委會、居委會多部門召開了專項整治會。最后,街道各部門與拉面館店家協(xié)商達成共識,店家認可存在違法違規(guī)行為,并愿意接受整改,雙方于11月15日下午簽署協(xié)議,由街道網格中心協(xié)調內外聯(lián)業(yè)委會給予經濟補償19萬元。同日,原告(甲方)與案外人韓由四夫(乙方)簽訂了《協(xié)議書》,約定甲方考慮到實際情況,給予乙方經濟補貼19萬元;基于協(xié)議事宜的疑難復雜及特殊性,雙方均同意上述事宜通過法院訴訟程序解決。
2016年11月15日、16日、17日,韓由四夫分別出具《收條》確認收到內外聯(lián)業(yè)委會支付的3萬元、15萬元、1萬元。
另查明,1994年4月27日,上海江海商廈籌建處向靜安區(qū)規(guī)劃土地管理局建管科申請上海江海商廈規(guī)劃用地許可證,其中明確江寧路XXX號地塊中有單位5戶,包括54路車隊調度室。
1995年1月16日,上海市靜安區(qū)建設委員會向靜安區(qū)糧食局、靜安區(qū)糖業(yè)煙酒公司出具了《關于上海江海商廈擴初涉及的批復》,其中提及54路公交車調度室的遷移問題,應與車隊協(xié)調解決。
再查明,2015年11月2日,上海巴士公交(集團)有限公司將巴士第三公司、巴士四汽進行區(qū)域化整合重組,新公司命名為巴士第三公司。
審理中,本院曾向原上海市江寧路街道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楊培國詢問相關情況,其表示,其原負責當時系爭拉面館整治工作,當時為原告與拉面店糾紛的解決搭建平臺,在各方的協(xié)調下,由原告向拉面店支付經濟補償19萬元,為拆除該建筑原告還花費了2萬元。系爭建筑物原屬上海保玖燈泡廠部分場地,據了解為該廠的辦公室。2002年,通過置換開發(fā),燈泡廠被列為78號地塊,但在地塊紅線劃定過程中,該建筑物被劃在紅線之外,歸為內外聯(lián)公寓的管理范圍內。1998年至2003年,系爭建筑物曾用作54路公交站的終點站。之后,系爭建筑物被層層轉租,用于經營拉面店,并于2014年在系爭建筑物外再行進行違章搭建,當時實際經營人向街道提供了一份租賃合同,合同簽約主體為巴士公司,后街道向巴士公司了解情況,該公司表示系個人行為。對于系爭建筑物的拆除,一方面是考慮到社會穩(wěn)定,怕相關人員繼續(xù)占用該房屋;另一方面,當時該處房屋已由內外聯(lián)公寓規(guī)劃用于配套設施的建設,原先街道只負責拆除路面的違章建筑,但因為涉及78號地塊的整體施工,原告便委托第三方將旁邊的兩層樓房及附屬圍墻一并拆除。
審理中,原告提供了《租賃合同》復印件一份,合同首部出租方處寫有“巴士四汽分公司”字樣,合同載明的房屋地址為海防路XXX號,租金為每月2,100元,租期自2005年1月6日至2006年1月5日。合同尾部出租人處簽有“賀華江”的字樣。原告表示,該合同系拉面店的經營者提供給原告的。被告已合并了之前的巴士四汽,并受讓了巴士四汽的相關資產和線路,系爭建筑物為違章建筑,原告堅持不向上海公共交通物業(yè)有限公司主張權利,被告現(xiàn)為54路的管理方,應由被告承擔責任。原告要求被告承擔責任的依據為:系爭建筑物為違章搭建,本應拆除,后在與經營者的協(xié)商中,被告明確表示與其無關,若有關,愿意承擔相應責任。拉面店經營者表示系爭房屋是向被告租借的,再根據租賃合同的復印件,系由巴士四汽分公司的員工簽署的,故系爭建筑物系由被告對外出租,并收取租金,現(xiàn)原告已代為賠償的情況下,應由被告承擔給付責任。后據原告了解,是被告方的員工私下向拉面店收取的租金。
被告表示,公交公司曾在海防路有54路的調度室,原先房屋為公交公司承租的公房,面積約70平方米。1996年上海市公共交通總公司物業(yè)公司與內外聯(lián)公司簽訂協(xié)議,拆除了原房屋,并約定由內外聯(lián)公司重新建造36平方米左右二層房屋,并將產權移交給上海市公共交通總公司物業(yè)公司,同時還給付了差價款47萬元。1998年,新調度室即系爭建筑物由內外聯(lián)公司移交車隊,但未按約定移交材料,現(xiàn)在被告僅能調取到相關協(xié)議及付款憑證的復印件。后遇公交改革,公交總公司被撤銷,系爭房屋無人管理,故無人負責催促內外聯(lián)房產公司辦理產權登記手續(xù)?,F(xiàn)在相關的材料確實不能反映系爭房屋的情況。系爭建筑物曾被車隊工作人員(賀華江,已于簽訂租賃合同當年退休)于2005年擅自出租一年,此系個人行為,剛開始被告方并不知道,車隊發(fā)現(xiàn)后也及時收回,后系爭房屋空關。經核實,該人并未參與之后的出租行為,系爭建筑物系被他人強占,與被告無關,故原告要求被告承擔責任缺乏依據。根據楊培國的陳述,系爭建筑物為合法建筑,是基于原告開發(fā)地塊的要求才進行拆除的。
本院認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系爭建筑物曾被案外人經營拉面店,并進行了違章搭建,為清退相關經營者,原告在有關部門的協(xié)調下,支付了清退費用19萬元及拆遷費2萬元,原告認為,系爭建筑物為被告方出租的并收取租金,故應負責清退拉面店的經營者,并向原告支付使用費。但原告僅提供了2005年租賃合同的復印件,租賃合同的主體亦非被告或被清退的相關人員,故原告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系爭建筑物為被告方所出租,以此要求被告承擔清退費用、拆遷費、使用費的訴訟請求缺乏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上海市靜安區(qū)內外聯(lián)公寓業(yè)主委員會的全部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9,020元,由原告上海市靜安區(qū)內外聯(lián)公寓業(yè)主委員會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董??錕
書記員:吳??雙
你的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表示必填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