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上海勇益物流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寶山區(qū)。
法定代表人:何婷婷,總經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陳海巖,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雷曉杰,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營業(yè)場所上海市虹口區(qū)。
負責人:萬忠明,總經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衛(wèi)鑫,男。
原告上海勇益物流有限公司與被告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財產保險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6月13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并經原被告雙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延長三個月審理。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陳海巖律師,被告委托訴訟代理人衛(wèi)鑫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支付原告保險金50,150元(其中2015年7月16日的車輛損失保險金3,300元;2017年7月28日的車輛損失保險金25,800元、路產損失12,860元、施救費8,190元)。
事實與理由:原告就其名下滬DBXXXX車輛向被告投保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等,保險期限為2014年8月12日零時至2015年8月4日二十四時。2015年7月16日20時40分許,原告駕駛員王德林駕駛滬DBXXXX車輛牽引滬G7XXX掛車行駛至本市浦東新區(qū)華東路、港建路時,與案外人袁某某駕駛的滬D7XXXX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致被保險車輛受損,產生修理費用3,300元,經交警部門認定案外人袁某某負事故全部責任。
2015年7月28日7時55分許,原告駕駛員王德林駕駛滬DBXXXX車輛牽引滬G7XXX掛車因疲勞駕駛致車頭右側與案外人李某某駕駛的滬MKXXXX車尾相撞,造成案外人李某某、范敬春當場死亡,劉正軍、范紅占、高萬田受傷,高速公路右側護欄及兩車不同程度受損。其中滬DBXXXX車輛的修理費為25,800元、施救費為8,190元、路產損失為12,860元。
被告就上述兩次事故尚有50,150元未予賠付,故原告來院訴訟,要求判如所請。
被告辯稱:對于2015年7月16日事故本身真實性沒有異議,但原告未向被告報案,被告亦未定損,對于案外車輛保險公司定損的車損金額3,300元并無異議,但原告一直未就該損失理賠,已過訴訟時效。對于2015年7月28日的事故真實性及責任認定均無異議,鑒于本期事故交強險、第三者責任險保險限額均已用盡,故當初僅對路產損失賠付3,000元;對于被保險車輛產生的損失25,800元予以認可,但被告已按責任比例賠付了70%,并分兩筆支付至原告賬戶共計16,660元,具體計算方式為:(25800-2000)元*70%=16,660元;對施救作業(yè)單、施救費發(fā)票無異議且確未賠付,但對掛車吊車費不認可。
針對被告辯稱,原告提出如下異議:對于2015年7月16日的事故并沒有經過訴訟時效,因為該次事故車輛是2015年7月26日修理的,修好2日后被保險車輛即又發(fā)生了保險事故,故前次理賠即被后次的事故中斷了,且第二次事故發(fā)生后,因人傷問題涉訟,被保險車輛一直在停車場停放,最終修復是在2017年1月,故訴訟時效并沒有經過。對于2015年7月28日的事故,被告在交強險、第三者責任險限額內均已賠付完畢并無異議,但被告支付至原告賬戶的3,000元并非系路產損失,而系賠付給案外死者范敬春的錢款;分兩次支付至原告賬戶的16,660元亦并非被保險車輛的修理費用,因為原告從未就滬DBXXXX車輛的損失向被告進行理賠,且滬MKXXXX車輛的保險人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保險公司”)對滬DBXXXX車輛定損的日期為2016年12月28日,而其中一筆2,660元系被告在2015年9月1日即予支付,不合常理。其中一筆14,000元系因案外滬MKXXXX推定為全損,原告對案外車輛已作賠付,被告支付至原告賬戶的14,000元實為被告對案外三者車滬MKXXXX車輛損失的賠付,而被告支付的2,660元系對三者車滬MKXXXX車輛施救費的賠付。
經審理查明:原告為其名下滬DBXXXX車輛向被告投保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等,保險期限自2014年8月12日零時至2015年8月4日二十四時。其中,第三者責任險的保額為100萬元。
2015年7月16日20時40分許,原告駕駛員王德林駕駛滬DBXXXX車輛行駛至本市浦東新區(qū)華東路、港建路時,與案外人袁某某駕駛的滬D7XXXX車輛發(fā)生交通事故,經交警部門認定案外人袁某某負事故全部責任。該次事故致被保險車輛受損,并于2015年7月26日修理完畢,共產生修理費用3,300元。
2015年7月28日7時55分許,案外人李某某駕駛滬MKXXXX車輛沿G60高速公路最右側車道由東向西行使至55.87公里處,因接聽電話將車停在緊急停車道內(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適逢原告駕駛員王德林駕駛滬DBXXXX車輛牽引滬G7XXX掛車因疲勞駕駛致車頭右側與滬MKXXXX車輛車尾相撞,造成案外人李某某、范敬春當場死亡,劉正軍、范紅占、高萬田受傷,高速公路右側護欄及兩車不同程度受損。經交警部門認定,王德林負該起事故的主要責任,李某某負該起事故的次要責任。經滬MKXXXX車輛的保險人太平洋保險公司定損,滬DBXXXX車輛的損失費用為25,800元,并產生施救費8,190元,此次事故還造成路產損失12,860元。
被告針對2015年7月28日的事故,進行了相應的理賠。其中交強險范圍內的理賠明細為:支付至傷者高萬田賬戶1,906.90元,支付至死者范敬春家屬范文豪賬戶55,000元,支付至死者李某某家屬李德行賬戶55,000元,支付至死者李某某家屬董彥霞賬戶車損費用2,000元,支付至傷者劉正軍賬戶7,603.96元,支付至傷者范紅占賬戶489.14元,以上共計122,000元;第三者責任險范圍內的理賠明細為:支付至死者范敬春家屬范文豪賬戶296,784.30元,支付至死者李某某家屬李德行賬戶300,215.70元、董彥霞賬戶400,000元,支付至上海勇益物流有限公司賬戶3,000元,以上共計100萬元。另被告還分別于2015年9月17日、2017年3月31日向原告上海勇益物流有限公司賬戶支付2,660元、14,000元。
案件審理中,1、原告經向三者車滬MKXXXX車輛的保險人太平洋保險公司調查得知,滬MKXXXX車輛事發(fā)時系新車,承保時新車購置價為87,163元,事發(fā)后太平洋保險公司與李某某家屬協商確定滬MKXXXX車輛為全損,金額為8萬元,但至今尚未理賠。2、被告稱2015年9月17日支付的2,660元,系被告根據外觀定損進行的先行賠付,后賠付的14,000元系根據太平洋保險公司定損金額所作的補充賠付。
以上事實由原告提供的駕駛證、行駛證、從業(yè)資格證、交強險、商業(yè)險保單及條款,2015年7月16日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協議書、滬DBXXXX車輛定損單、維修清單、發(fā)票,2017年7月28日的交通事故認定書、滬DBXXXX車輛的定損單、維修清單、維修發(fā)票,路產協議書及賠償發(fā)票、施救作業(yè)單及施救費發(fā)票,被告提供的理賠清算單、賠付憑證以及當事人的陳述為證。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一、2015年7月16日交通事故的理賠是否已過訴訟時效;二、2017年7月28日交通事故應理賠的保險金額為多少。
關于爭議焦點一:本院認為因2015年7月16日事故致損的滬DBXXXX車輛于2015年7月26日已修理完畢,車輛損失亦已確定,原告即可據此向被告主張該次事故的理賠,但原告怠于主張損失,至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施行前二年訴訟時效已屆滿。至于原告述稱系后續(xù)事故的發(fā)生導致訴訟時效中斷,本院認為兩次事故造成的車輛損失系獨立、分離的,且前一事故造成的損失已確定,后續(xù)事故的發(fā)生并不影響前一事故的理賠,兩次事故系分別獨立起算訴訟時效,而非后一事故造成前一事故訴訟時效的中斷。故被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請求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理由正當,本院依法予以支持。
關于爭議焦點二:1、對于2017年7月28日的路產損失費用,被告認為其于2015年9月1日支付至上海勇益物流有限公司賬戶的3,000元即系在第三者責任險僅剩的額度內支付由原告墊付的路產損失費用,原告則認為該筆費用系用于賠付案外死者范敬春的錢款。對此,本院認為無論該3,000元賠付的系原、被告所述的何種款項,均屬于第三者責任險支出的范圍,而現原、被告均確認第三者責任險100萬元的保險金已在本次事故中用盡,故即便被告未向原告支付任何路產損失費用,原告亦無權請求被告再在第三者責任險責任范圍內賠付路產損失。2、對于2017年7月28日的車輛損失費用,本院認為被告提供的理賠清算單及賠付憑證可清晰反映其支付的2,660元、14,000元確系用于賠付滬DBXXXX車輛損失,雖原告述稱其對三者車滬MKXXXX車輛損失進行了賠付,被告支付的14,000元系對原告墊付錢款的賠付、2,660元系對滬MKXXXX車輛施救費的賠付,但原告并未提供證據證明其已對三者車輛損失進行了墊付;另根據原告從滬MKXXXX車輛保險人處了解的情況來看滬MKXXXX車輛的全損金額為8萬元,被告需承擔次要責任的車損金額亦與其實際支付的14,000元亦不符;且滬MKXXXX車輛的施救費、車輛損失費均屬第三者責任險賠付的范圍,被告在第三者責任險額度已用盡的情況下再予以賠付亦有悖常理;相比而言,滬MKXXXX車輛的保險人太平洋保險公司對滬DBXXXX車輛的定損金額為25,800元,被告在扣除交強險2,000元后按主要責任予以賠付的金額即為16,660元,與被告支付原告的兩筆錢款之和剛好吻合。雖被告支付的2,660元系在太平洋保險公司出具正式定損結論之前,但被告稱該筆錢款系根據外觀定損進行的先行賠付,該理由亦相對合理。故本院在綜合各項證據的基礎上認定被告支付的16,660元即系對滬DBXXXX車輛損失的賠付。鑒于被告對滬DBXXXX車輛的定損金額25,800元本身并無異議,而原告亦是就車輛整體向被告投保車損險,故被告對滬DBXXXX車輛的損失應予全額賠付,扣除其已支付的16,660元,被告尚應支付9,140元。3、對于2017年7月28日的車輛施救費用8,190元,雖被告辯稱對其中的掛車吊車費不予認可,但并未闡述合理理由并提供相應證據,故本院對其辯稱不予采信,依法認定8,190元系施救滬DBXXXX車輛產生的必要合理費用,本院依法予以支持。
綜上,本院認為原、被告之間的保險法律關系合法有效,在原告發(fā)生保險事故后,被告理應按約進行理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六十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中國大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上海勇益物流有限公司保險金17,330元(其中2017年7月28日的車輛損失費9,140元、施救費8,190元)。
二、駁回原告其余訴訟請求。
如果被告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受理費1,053.75元,減半收取為526.88元,由原告負擔344.81元,被告負擔182.07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金融法院。
審判員:張??靜
書記員:戴佳妮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