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丁某楓,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金曉敏,上海紅輝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被告:周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長寧區(qū)。
原告丁某楓訴被告周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6月5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同年8月2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丁某楓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金曉敏、被告周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案件審理中,雙方當事人申請庭外和解,本院依法予以準許。后雙方和解未成,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丁某楓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被告返還原告借款119,941.84元;2、被告支付原告利息(以119,941.84元為本金,按年利率24%,自2018年10月28日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事實和理由:原、被告系朋友。2017年5月15日,被告以投資為由,向原告借款200,000元,約定月息5%。2018年1月16日、1月17日、8月16日,被告仍以投資為由分別向原告借款80,000元、5,000元、40,000元,月息仍為5%,上述款項,原告均通過銀行轉(zhuǎn)賬或微信轉(zhuǎn)賬的方式交付被告。后自借款之日至2018年10月,被告不定期還款共計27.4萬元,還款金額自1,000元至10,000元不等。經(jīng)核算,被告目前仍欠付原告本金共計119,941.84元未還。原、被告多次溝通未果,故原告訴至法院。
被告周某某辯稱,對原告訴稱的借款及還款過程、金額均無異議,雖然原告將月息5%調(diào)整至年利率36%計算,但該標準亦過高,被告目前沒有還款能力。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被告系朋友。2017年5月15日,被告向原告借款200,000元,約定月息5%。被告向原告出具《借條》一份,載明:“今本人向丁某楓借款用于生意周轉(zhuǎn),借款金額為人民幣貳拾萬元整,小寫¥200000.定于2017年8月14日全額歸還?!?。原告通過銀行轉(zhuǎn)賬的方式將錢款交付了被告。
2018年1月16日、1月17日、8月16日,被告又分別向原告借款80,000元、5,000元和40,000元,仍然約定月息5%,上述80,000元及40,000元兩筆款項,原告通過銀行轉(zhuǎn)賬的方式將錢款交付被告,上述5,000元,原告以微信轉(zhuǎn)賬的方式將錢款交付了被告。前述借款,均約定月息5%。自2017年5月15日借款之日至2018年10月27日,被告不定期還款共計27.4萬元,還款金額自1,000元至10,000元不等。庭審中,經(jīng)雙方當事人核算確認,截止被告最后一筆還款即2018年10月27日,被告仍欠付原告本金119,941.84元,之后,被告未再還款。
上述事實,有借條、原告名下的平安銀行個人賬戶交易清單、中國光大銀行個人轉(zhuǎn)賬回單、微信支付交易明細證明、被告的微信賬單詳情等以及雙方當事人的當庭陳述等證據(jù)為證,并經(jīng)庭審核實無誤,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合法的借貸關(guān)系受法律保護。
本案中,被告向原告借款,原告向被告交付了出借款項,被告對此亦無異議,故被告理應(yīng)按約履行還款義務(wù)。雙方約定每月利息5%高于法律規(guī)定的標準,對此,原告進行了調(diào)整,計算得出被告欠付的本金為119,941.84元,符合法律規(guī)定,被告對此亦無異議,本院對此予以確認,被告仍然認為利率過高的辯稱,不具有事實及法律依據(jù),對此,本院不予采納。原告主張被告應(yīng)當返還119,941.84元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依法予以支持,原告并主張被告應(yīng)當按照年利率24%的標準支付資金占用期間的利息,亦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依法一并予以支持。
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九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二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周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返還原告丁某楓借款119,941.84元;
二、被告周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支付原告丁某楓資金占用利息(以119,941.84元為本金,按照年利率24%,自2018年10月28日計算至實際清償之日)。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wù),應(yīng)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wù)利息。
案件受理費1,349.42元,由被告周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謝??蘭
書記員:丁??佳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