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丁某,男,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樊平,上海律宏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潤華,上海志道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陳某某,女,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莊曉駿,上海誠立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朱紅某,女,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杜宇,上海市亞太長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陳德林,男,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杜宇,上海市亞太長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丁某與被告陳某某、朱紅某、陳德林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丁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樊平、被告陳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莊曉駿、被告朱紅某、陳德林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杜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三被告(以下簡稱被告)繼續(xù)履行原、被告雙方于2018年1月27日簽訂的《上海動遷安置房買賣合同》及《補充協(xié)議》,將坐落于上海市嘉定區(qū)樹屏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交付原告;2、判令被告償付原告逾期交房違約金(以合同總價款人民幣200萬元為基數(shù),按日千分之一的標準,自2018年5月1日起計算至實際交房之日止)。事實和理由:2018年1月26日,被告朱紅某聯(lián)系原告,要求出售系爭房屋。原告覺得價格合適就同意了,當日,其聯(lián)系了兩個朋友墊付了定金60萬元。次日即同年1月27日,原、被告簽訂了《上海動遷安置房買賣合同》一份,約定被告將系爭房屋出售給原告,總價款200萬元。該合同第五條約定,原告應于2018年1月27日支付被告50萬元作為定金,于同日支付房款70萬元,于辦理過戶手續(xù)當日支付余款80萬元;第六條約定,被告將房屋產(chǎn)權(quán)過戶給原告時所產(chǎn)生的一切費用由原告承擔,被告須無條件配合原告在二個月內(nèi)完成產(chǎn)證辦理;第七條第4項約定,該房產(chǎn)按國家政策可以辦理交易過戶時,原、被告雙方需配合辦理,如經(jīng)通知后,逾期不配合辦理的,逾期的一方每逾期一日須按成交價的萬分之五支付對方違約金。同日,原、被告簽訂《補充協(xié)議》一份,約定被告應于2018年4月30日將房屋交付原告,并結(jié)清房屋內(nèi)物業(yè)費、水費、電費、燃氣費等,如未能按時交房按違約處理并且賠償原告總房價的日千分之一的違約金。簽約后,為辦理貸款所需,陳某某將2018年1月26日原告朋友代為支付的60萬元返還原告,由原告另行于簽約當日轉(zhuǎn)賬支付被告120萬元(包括定金和首付款)。此后,被告未能按約將房屋交付原告,顯屬違約,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原告為維護其合法權(quán)益,故涉訴。
被告陳某某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其認為雙方買賣合同實際是為雙方借貸關系提供擔保,應屬無效。其并無出售房屋的意思表示,其父母即被告朱紅某、陳德林告知其代收的180萬元為工程款,其均以提取現(xiàn)金的方式交付給父母,其父母又交給了案外人楊某。簽約價格亦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當時市場價格應為2.7萬元/㎡左右。原告主張的違約金標準過高。
被告朱紅某、陳德林辯稱,不同意原告所有訴請。同意被告陳某某的辯稱意見,是其向原告借款180萬元,其中利息50萬元。雙方并無借款合同。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2018年1月27日,丁某(乙方)與陳某某、朱紅某、陳德林(甲方)簽訂了《上海動遷安置房買賣合同》,約定甲方將建筑面積為90.86平方米的系爭房屋作價200萬元轉(zhuǎn)讓給乙方,乙方應于2018年1月27日前支付定金50萬元和首付房款70萬元,剩余房款80萬元于過戶時支付(乙方如需貸款,以銀行放款時間為準);甲方拿到鑰匙當天交給乙方,并在可以辦理產(chǎn)證之日起2個月內(nèi)辦好自己的第一本產(chǎn)證,辦好后3日交乙方或代書方(上海米林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事務所)保管。當日,陳某某與丁某又簽訂了《補充協(xié)議》一份,約定交房時間為2018年4月30日,如未能按時交房按違約處理并且賠償總房價的日千分之一的違約金。上述合同簽訂當日,丁某向陳某某轉(zhuǎn)賬50萬元(備注購房定金)和70萬元(備注購房款),并由陳某某出具了載明為系爭房屋首付款的收據(jù)。
另查,1、系爭房屋是陳德林于2014年12月27日簽訂《上海市集體土地居住房屋補償安置協(xié)議》取得;2、2016年12月16日,系爭房屋取得大產(chǎn)證;3、2017年12月21日,系爭房屋經(jīng)核準登記至陳某某名下,后陳某某一方將房產(chǎn)證原件交付丁某;4、目前系爭房屋由陳某某在使用;5、2018年1月26日,案外人張某向陳某某支付40萬元,案外人金某某向陳某某支付20萬元;6、2018年5月15日,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出具《不予立案通知書》,對陳某某于2018年4月23日提出控告的財物被詐騙案經(jīng)審查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決定不予立案。
各方當事人對上述事實并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但對雙方是否有真實的出售房屋的意思表示以及買賣合同是否有效,雙方意見不一。丁某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交如下證據(jù):上海動遷安置房補償協(xié)議及補充協(xié)議、轉(zhuǎn)賬憑證、產(chǎn)權(quán)證原件、告知書及郵寄送達憑證。陳某某對上述證據(jù)真實性均無異議,但其以為180萬元是工程款過賬。朱紅某、陳德林對上述證據(jù)真實性均無異議,但認為所收款項180萬元是借款,其中利息50萬元。
陳某某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交了其招商銀行及農(nóng)業(yè)銀行卡明細,證明其共收到180萬元。其中2018年1月26日案外人張某轉(zhuǎn)賬40萬元,金某某轉(zhuǎn)賬19.9萬元,付現(xiàn)金1,000元,共計60萬元,當天即取出50萬元;1月27日丁某支付120萬元后,其當日即取出124萬元,上述取出款項均給了其父母,父母當場給了案外人楊某。丁某對該證據(jù)真實性無法核實,認為與本案無關,雙方并無借貸關系,陳某某一方的錢款用途與其無關,陳某某是1月27日將之前案外人代某的60萬元現(xiàn)金給的丁某,因丁某貸款需要,重新支付的定金和首付款。朱紅某、陳德林對上述證據(jù)無異議。
朱紅某、陳德林為證明其主張,向本院提交證據(jù)如下:1、公安局接報回執(zhí)單(2018年4月20日),證明陳某某多次報警;2、三份公安詢問筆錄,證明其在公安處亦陳述假借工程款讓陳某某簽字,因朱紅某欠高利貸,被逼迫才簽了合同,合同是借款的擔保,并非買賣房屋的意思。丁某對上述證據(jù)發(fā)表質(zhì)證意見如下:對證據(jù)1真實性無異議,但并不認可該份證據(jù)中陳某某的陳述;對證據(jù)2,真實性法院認定,雙方并無借貸關系,筆錄中陳某某自認收到款項180萬,其中174萬給了其父母。陳德林也在筆錄中認可房款都被朱紅某拿走了。陳某某對上述證據(jù)真實性無異議。
又查,丁某系本市戶籍,其稱名下僅有一套與父母共有的住房,目前單身,并向法院提交了離婚證明(2017年4月12日離婚)和不動產(chǎn)登記簿等相關材料(權(quán)利人為丁某、丁寶其、向紅,初始登記日期為2006年8月22日,后于2018年9月6日登記明確各自份額)。
本院認為,丁某與陳某某、朱紅某、陳德林之間簽訂的《上海動遷安置房買賣合同》及《補充協(xié)議》系買賣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當屬合法有效,雙方應當遵照履行。陳某某一方辯稱其并無出售房屋的意思表示,雙方實際是借貸關系。但陳某某一方均認可上述買賣合同的真實性,其三人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知曉自己簽約的法律后果;此外其亦按約實際收取了房款,并在簽約時確認同意交付房屋,簽約后亦將房產(chǎn)證交付丁某;其主張雙方是借貸關系又表示并無借款合同,其主張50萬元是借款利息,但并無充分證據(jù)予以證明;其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亦作出了不予立案的決定。故對陳某某一方的上述辯稱意見,本院不予采納。雙方補充協(xié)議明確約定了交房時間,陳某某一方并未按約交房,顯屬違約。故對丁某要求其三人交付房屋的請求,本院予以支持。至于丁某主張的違約金標準明顯過高,陳某某一方亦作出違約金過高的抗辯,故本院酌情調(diào)整為130元/天。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第一百一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陳某某、朱紅某、陳德林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將位于上海市嘉定區(qū)樹屏路XXX弄XXX號XXX室的房屋交付原告丁某;
二、被告陳某某、朱紅某、陳德林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償付原告丁某逾期交房違約金(按照130元/天的標準,自2018年5月1日計算至實際交房之日止)。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受理費3,780元,減半收取計1,890元,訴前財產(chǎn)保全費5,000元,合計訴訟費6,890元,由原告丁某負擔6,442元,被告陳某某、朱紅某、陳德林負擔448元,被告負擔之款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nèi)交付本院。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鄧??珍
書記員:朱??雯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